此後,諸葛亮伴隨著北伐,不斷從法治、裝備、後勤、戰術等多方麵加強治軍,逐漸形成全麵強軍的治軍之路。
他治軍,用儒、道思想,但更傾向法家。戰爭時期,法家思想比較管用,也是時尚如此。當時,統治思想界幾百年的經學身價大跌,曹操等人思想不受羈絆,十分解放。曹操愛好法術,天下轟然貴重刑名。而在諸葛亮,家世還有尚法傳統,祖父諸葛豐任西漢元帝時司隸校尉,以執法不避權勢聞名,諸葛亮深受家世尚法的影響。他抓住“製、嚴、明、信”四個字,以法強軍,繼曹操之後,領以法治軍的一代風騷。
他要建立“有製之兵”,作為執法的基礎:“有製之兵,即使將領沒有才能,也不會被打敗;無製之兵,即使將領有才能,也不會取勝。”
話說得似乎有點偏激。然而曆來的將領、兵書大都強調將帥,如今強調“製”,看問題深入了一步。
諸葛亮治軍嚴,不僅對待兵士和低級將吏來說,軍法如山;對於高級官員呢?諸葛亮的態度,是使之同樣如山,決不網開一麵。蜀國最大高官,除了自己,還有也受遺詔輔政的李嚴。諸葛亮繼斬了馬謖、貶了自己以後,又貶了李嚴。
諸葛亮治軍,還講究“明”,賞罰上勸戒分明,他說:“我的心像一杆秤,不能替人畸輕畸重。”
諸葛亮治軍,還講究“信”,說話算數,遇到多大困難也不食言。據說在一次北伐作戰時,諸葛亮在祁山,守衛險要。按照十分之二輪休的製度,部隊在戰場的兵力應為8萬人,其餘的應當返回家鄉輪休。這時魏兵開始列陣,參謀人員覺得敵軍強大,沒有實力不能製勝,建議暫停輪休一個月,以便集中兵力,造成氣勢。
諸葛亮不同意,說:“我統兵作戰,以大信用為根本。輪休將士收拾行裝等待行期,妻兒子女翹首盼望計算歸期,雖然麵臨作戰困難,但論道義不能廢除輪休。”
各營迅速傳下命令:丞相叫輪休人員馬上上路回家。
輪休將士又是高興,又是感動,派人向丞相請求,留下不走,打一仗再說。非輪休的更加躍躍欲試,一心死戰。大家彼此鼓勵道:“諸葛公的恩情又高又大,戰死也報答不了。”
臨戰那天,莫不拔刃爭先,以一當十,一戰大捷。諸葛亮把蜀國人數有限的軍隊操縱成一支強大的力量,靠的是“製、嚴、明、信”四個字。
諸葛亮的領導功夫集中在一點上:變通。在他的一生中,我們不難看到,他的眼光非常厲害,能把人的心思掏得一幹二淨,他的判斷能力總是超出幾大步,他的用兵技巧總是出乎意料。一個“變”字是他操縱敵人最突出的智慧。
[智慧方圓]其實,領導者的每一項工作都是一個新課題、新挑戰,要想做出成效都必須以求變的心態和善變的智慧來麵對。諸葛亮的智而名天下,他的智正是更多地體現在求變應變的時機和舉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