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在變化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2 / 2)

鄭國、呂不韋均為他國人,一些守舊的宗室大臣乘機煽動秦王政說:各國來秦求仕者,大抵是為其主充作說客、間諜的,請一律逐出!秦王政一時深信不疑,遂下詔逐客。李斯當然也在被逐之列。

在秦國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是李斯多年的理想和抱負,一旦離開,便會付諸東流。於是他行至途中,憤筆疾書,寫就一篇《諫逐客書》,轉呈秦王。李斯在此書中,列舉大量事實,總結曆史上秦國重用百裏奚、商鞅、張儀、範睢等客卿得以變法圖強的經驗,直截了當地指出:“一切逐客”的做法,是“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結果壯大了敵人,削弱了自己,後果不堪設想。他認為,廣招人才是“跨海內製諸侯之術”的關鍵。秦王觀罷諫書,幡然省悟,急忙收回成命,派人去追李斯。李斯至驪邑(今陝西臨潼)而返,官複原職,並得到進一步重用,不久被提為廷尉。《諫逐客書》為秦國繼續羅致天下人才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李斯在重新得到秦王的信任後,便繼續竭誠輔佐秦王,積極進行吞並六國的部署和策劃。李斯根據當時形勢,一方麵繼續實行秦國傳統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並在具體的作戰部署上,主張“先取韓以恐他國”,即先滅韓國,借以震懾其他國家,逐步完成統一大業。另一方麵,又采用新的策略,即政治攻勢,主要手段是間諜活動。這個策略是由當時的國尉尉繚一手製定、而由李斯付諸行動的。李斯根據尉繚的意圖定出具體措施:首先暗派間諜攜帶金玉財寶潛入各國內部,遊說諸侯,收買權臣,離間各國之間或國內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關係;對收買不成者進行暗殺,以製造各國的混亂和摩擦,以達到分化和瓦解諸侯國、粉碎六國聯合抗秦的陰謀;接著再“使良將隨其後”,率領大軍乘機發動進攻,各個擊破。這一套措施,在秦的統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王政前後僅用10年時間就消滅了六國,完成了“六王畢,四海一”的統一大業,其中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李斯在統一過程中,輔佐秦王,籌劃謀算,設計定策,則起到了重要作用。

諫逐客、滅六國,這兩件事對於秦國、對於中國曆史的意義不言而喻,而對於李斯個人來說,更讓他達到了事業和人生的頂峰。

[智慧方圓]領導者做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高明的領導者正是在不斷遇到困難和解決困難的變局中取得成就的。對他們而言,困難麵前不言退是惟一的成功秘訣。但是,不言退也並不表示非要硬著頭皮往牆上撞不可,而是應該洞悉時勢,看到變化並在變化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