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形勢,洞悉問題的要害處是領導者必備的素質。尤其身處風起雲湧的時局動蕩之中,形勢複雜,變化多端,要想走出一條為官的康莊大道,就更需要有一雙看清問題實質的火眼金睛。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秦帝國的第一位丞相李斯。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出身於地主階級的下層,年少時,曾為郡中小吏。他不事虛偽,銳意進取,追求功利,抱負遠大。他常見茅廁中的老鼠覓食汙穢之物,又時時受人犬驚擾,終日惶惶然。再看倉中碩鼠,居廊廡之下,仰食積粟,安然無憂。他由此感慨萬千:“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即人的尊卑貴賤,就像“廁鼠”和“倉鼠”一樣是由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所以,他認為恥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貧困之地而不求進取,則無異於鼠輩。於是,他決心擇地而處,擺脫卑賤貧困,遂投師於名家荀況,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他審時度勢,認為楚王不足為事,六國又都衰弱,無從建功立業,便西去秦國,以施展其抱負。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達秦都鹹陽,時逢秦莊襄王病死,其子贏政繼立。他首先投到相國呂不韋門下,深得其賞識,被任命為郎官。接著他便利用職務之便,接近秦王,給秦王出謀劃策。從此,他開始了輔佐秦王步步實現統一大業的曆程。
在李斯為郎官期間,天下形勢正急劇變化,秦對六國已占壓倒優勢:韓王入朝稱臣,魏也舉國聽命於秦,其他各國也是氣息奄奄,不堪一擊。因此,李斯認為秦國應不失時機地出兵,剪滅諸侯,統一天下,建成帝業。於是,他乘機上疏秦王。在上疏中,李斯回顧了秦國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曆史,分析秦穆公(前659~前621)曾稱霸諸侯,但因“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其始終未能統一天下;自秦孝公(前361~前338)以采,“周室卑微,諸侯相兼”,東方隻剩下六國了,而且秦國乘勝駕馭諸侯,已經六代了。如今各諸侯國服從秦國,就像本國的郡縣服從中央一樣。李斯奉勸秦王決不可“怠而不急就”,應抓住這“萬世之一時”的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聞言十分讚賞,立即擢升李斯為長史,不久又拜之為客卿,經常與李斯研究製定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計謀,如暗遣謀士、刺客遊說諸侯;對各國大臣、名士,或以重金收買,或以武力相脅;並對各國開始實施有計劃的軍事進攻。據史書記載,從秦王政元年(前246)至九年(前238),僅對魏國就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正是李斯的上論統一書,為秦王政打下了統一天下的思想基礎,才使得秦王政能夠”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開始親政。此年前後,秦國內部發生了一係列始料未及的事件,一是韓國為了消耗秦國力量,延緩秦人東向攻韓,特派水工鄭國充當間諜,入秦誘使秦王開鑿河渠,大興土木。約300華裏長的“鄭國渠,西引涇水入瓠口,東注於洛河,耗費秦國10年功力,但它卻可溉田4萬餘頃,使關中地區成為沃野,”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世之功“就在渠將竣工之時,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了,一時間,朝野上下,輿論嘩然。二是秦王政九年(前238),內廷寵臣繆毒叛亂。此年,秦王赴雍祭祖,繆毒乘機在鹹陽”矯王禦璽及太後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監視器。秦王偵得其陰謀,發兵與之大戰於鹹陽,繆毒敗亡,車裂而死,同案被刑和流放者達數千家。三是秦王政十年又查明相國呂不韋與繆毒叛亂有牽連,罷免其相職,令其就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