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命人修複水井,開通溝渠,開墾菜地,修築短牆縱橫於其中。還種上荊棘,使這塊地方更加難以通行。然後又整治大街小巷,把佛塔遷到北麵,州裏的百姓早晚登塔,可以望到三十裏以外。李允則還下令凡有空地,一律種上榆樹。久而久之,榆樹長滿了塞下。
看著城裏城外的榆樹,李允則的部下說:
“大人,現在蓋起房子,百姓就不用愁木料了。”
李允則笑了笑:
“這樣做是使這裏適於步戰,而不利於騎兵交戰,哪裏隻是為了多些建房子的木材?”到一地,興利除弊,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在他去湖南擔任潭州知州前,真宗特地召見他說,以前我曾聽人說過你的家世,現在就將湖南交給你了。果然,在他卸官離開那裏時,百姓向朝廷上疏,列舉他的事情,乞求朝廷讓他留下。
李允則辦事不講排場,常常走出官衙和老百姓聊天,以此掌握民情。到他那裏打官司的,他馬上就會做出決斷。在雄州當刺史時,一次抓住了一個契丹間諜。李允則給他鬆綁,間諜對他說,是遼國王在要他來刺探糧食兵馬等情報的,並把刺探得來的數字告訴了他。李允則說,這情報不準。就叫官吏把賬本拿出來給間諜看,還賞給間諜很多錢。過了幾天,間諜又來了,他不但沒有把宋朝的情報交上去,反而帶來了契丹的情報。
李允則有遠見,他的遠見在於他意識到宋國和契丹之間的戰爭難以避免。宋朝汲取了唐代的教訓,不再讓藩鎮坐大,但卻由此削弱了邊防的力量。而契丹作為遊牧民族,一直對富庶的中原懷有企圖。因此加強城池的邊禦能力是當務之急。隻有你的防守能力不斷加強,才會消除對方進犯的念頭。但李允則同樣意識到,在這種情勢下,雙方都極為敏感,一點稍稍過分的舉動就會重新燃起戰火,這又適得其反了。
也就是說,既要加強防備,又不能讓對方有所懷疑,於是李允則就借防盜、賽船等正當的借口來築牆、練兵,還以拆了用來嘹望的哨樓,平了陷馬坑來表示對遼方不加設防,但遷到北邊的佛塔看得比嘹望的哨樓要遠得多。種樹之類的事也是為了使騎兵的活動不便:遊牧民族都是擅長騎射的。
巧借其他活動而達到軍事目的,又小心地維係了雙方脆弱的和平,李允則真正是費煞了苦心。
[智慧方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筆直的,精明的人在於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並不失時機地把握事物迂回發展的規律,通過迂回應變,達到既定的目標。運用以遷為直的策略,十分講究迂回的手段。特別是在與強勁的對手交鋒時,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與否,往往是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