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事有時候很難,因為看似明擺著的道德別人就是不接受;謀事其實也很容易,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切入點也許就變得輕而易舉。
劉邦當上皇帝後,寵信戚夫人。戚夫人的兒子如意被封為趙王,但戚夫人並不滿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仗著劉邦寵信她,她纏著劉邦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如意。
劉邦的心裏也慢慢活動了。他愛屋及烏,也喜歡如意。雖然大臣們極力勸諫,他還是一直想實現這一主張。
皇後呂雉是劉盈的生母,她心裏為此感到十分不安。她知道,高祖一旦做出了決定,光靠大臣們勸諫是扭轉不了局麵的,況且大臣們在這個問題上意見也並不一致。她和親信們商議,有人出主意說:
“這件事非留侯不可。留侯足智多謀,皇上事事都聽他的。”
張良自從劉邦當上皇帝後,就以身體不好為由,很少過問政事。呂後就讓自己的兄弟呂澤設計把張良劫了來,對他說:
“先生常為皇上出主意,現在皇上要換太子,先生就真的高枕無憂嗎?”
張良說:“當初皇上處於危難之中,還能用臣的計謀。現在天下安定了,皇上要換太子,是出於個人的情愛。像這種骨肉之間的事,像我這樣的大臣就是一百個也沒有用。”
呂澤一定要張良想辦法,張良隻好說:
“這種事情不是憑口舌就能爭得了的。天下有四個人,是皇上沒有請到的,這四個人都很老了,因為皇上對人傲慢,就逃到了山中,決定不再做漢朝的臣子。但皇上對這四人很看重。要真能不惜重金,叫能言善辯的人拿著太子的書信去請,請來了,就叫他們做客卿,時時跟隨太子上朝,讓皇上見到他們,可以有所幫助。”
呂後就照他的話做了。
漢十二年,高祖病重,更想更換太子。張良去勸說,但沒有起作用。太傅叔孫通講了一套古今的大道理,並以死相爭,高祖假意答允,但心裏卻仍舊想換。
一天,高祖到了燕地,擺下酒席,太子陪坐。太子身後,有四個人陪伴著,都八十多歲的年紀,胡子眉毛一片潔白。
於是,皇上奇怪地問:“這幾個人是誰呀?”四個人就上前應對,他們是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
劉邦大驚:“我一連幾年都請你們來,你們一直躲著我,為什麼現在跟隨我兒?”四個人都說:
“陛下總是愛罵人,我們不願受辱。聽人說太子仁愛忠孝,對士人又很尊重。天下人沒有不願伸長脖子,為太子而死的,所以我們出來輔助太子。”
四人敬完酒,就都出去了。劉邦目送他們,歎了口氣說:“羽翼已成,難以動搖了。”
太子沒有被更換,全是憑著這四個人的力量。
更換太子,從今天的角度看很難說是否正確,劉盈上台後被呂後篡權,呂後和她的家族一直把持朝政十一年,後來鬧了大亂子,差一點把漢朝的江山掀翻了;要是如意當了皇帝,最壞也不過是這樣的結果。劉邦不想讓劉盈接替自己,除了寵愛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外,恐怕也是不願讓生性殘忍的呂後有機會把持朝政。當然,就事論事,在說服劉邦、保住太子的問題上,張良做得非常巧妙。他也當麵勸諫,但適可而止,因為他知道這種事情不是憑口舌之利可以做到的。惟一可行的就是加固太子的地位。有賢人來支持他,並說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而死,不能不使漢高祖心動。如果換掉太子,真的天下大亂,這是劉邦絕不願看到的。作為統治者,江山總是重於親情,張良的計策,也算是釜底抽薪之計吧,在太子鍋下麵加了把火,就等於在戚夫人的鍋下撤了把火。
[智慧方圓]現實中的問題總有其多樣性和複雜性,如果以不變的眼光看問題,做起事來往往一條道跑到黑。實際上看起來似乎無解的難題,角度一變、思路一變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