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對心胸狹窄的人須學會順從(1 / 2)

防範心胸狹窄的人實際也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關鍵是腦子裏要時刻繃緊“防範”這根弦。你明知他心眼小可能記恨著某事,你還要硬往上撞,碰個頭破血流也隻能是自找苦吃。這一點我們應該學一學李綱的做法。

宋高宗建立南宋朝廷後,看到人心不定,不得不做出點“抗金”的姿態,起用抗戰派聲望最高的李綱做宰相。但實際上,趙構最信任的是黃潛善和汪伯彥。他起用原來的副元帥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執掌兵權。後又提黃潛善為右相,與李綱並列。

李綱上任後,提出了十餘條抗金救國的建議,反和主戰,並力主任用賢才,以收複被金兵攻陷的失地。當時有個叫張所的將領,很有才幹,在他擔任監察禦史時,他看到黃潛善等人朋比為奸,禍國殃民,便上疏彈劾黃潛善等人,但卻被黃潛善利用職權貶到了江州。

北宋滅亡後,河東、河北地區的人民,自動組織抗金武裝,英勇殺敵,張所英勇善戰,在兩河人民中素有聲望。因此,李綱想起用‘張所,’讓他擔任河北安撫使,招募義兵,繼續抗金。可張所彈劾過當朝宰相黃潛善,是黃潛善的死對頭,起用張所,必然會受到黃潛善的阻撓,難以實現。李綱為此事反複籌劃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

有一天,李綱碰見了黃潛善,便和他寒暄了幾句,閑扯了起來。

談了一會兒,話題漸漸地轉到了時局上,李綱說:“今朝廷正處在艱苦危難之時,李綱身受朝廷隆恩。收複失地,光複我大宋是我們大家的共同職責。而現在正是國家用人之際,朝野四方雖然還有許多賢才,可他們卻尚未出來效忠朝廷,可用之人十分缺乏。近日朝廷準備設置河北宣撫司,我思來思去,認為應讓張所去。張所這個人,不曉事理,出口狂妄,冒犯了大人,像他這樣的人,貶到江州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張所這樣的人,讓他身處要職擔任監察禦史,當然是不行的。現在讓他去擔任河北招撫使,招撫流民,嚐嚐這項差事的艱苦,以此贖清以前的罪責,似乎也是十分妥當的。”

黃潛善聽了這一番話,心裏非常開心,連忙回答說:李大人真是妙計,讓他去吃點苦頭,戴罪立功,實乃是件好事。於是,他當即答應了李綱的建議。張所上任後,廣招義軍,這些地區的人民踴躍響應,嶽飛等紛紛投效於張所帳下,抗金隊伍不斷壯大。張所率領著抗金隊伍多次打敗了金軍。

李綱深知黃潛善這樣心胸狹窄的小人的為人,知道如果直接向黃潛善推薦張所,黃潛善必定會反對,因此,他采取了示假隱真的策略,表麵上似乎是替黃潛善說話,懲罰這位黃潛善的死對頭;而把真實的意圖——讓張所有用武之地,統兵抗金,收複失地,卻巧妙地隱藏了起來,乘黃潛善還沒有反應過來時便輕而易舉地達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