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導與指揮業務上,沒有令對方與下屬感到畏懼的威懾力,是不容易盡責稱職的。單是有一張和藹的臉、一番美麗動聽的言辭,其作用可以說非常有限。
當然,威嚴也不等於惡言相向,潑口大罵,整日板著麵孔訓人;隻是在工作時對待屬下必須令出法隨,說一不二。發現了屬下的差錯,決不姑息,立即指出,限時糾正,不允許討價還價,要讓屬下滋生敬畏之心,才會使你威風凜凜,指揮自如。
鄭譯與隋文帝楊堅有同學之誼。楊堅為北周隋公時,鄭譯知其相貌非兒,便傾心相交。當時楊堅為周宣帝所猜忌,內心不安,曾私下對鄭譯說:“我早就想離開京師去地方,這是您知道的。我對您推心置腹,您可稍微為我留點心啊。”鄭譯心領神會,說道:“憑您的德行聲望,天下民心都向著您。我指望著您多多賜福,怎能忘了您的事。我馬上會在皇上麵前替您說話的。”其時宣帝正要鄭譯去征討南方,於是鄭譯請求派一位元帥。宣帝問道:“你的意思派誰好呢?”鄭譯答道:“如果要平定江東,那就非派皇親重臣而不足以鎮撫人心。可以派隋公楊堅去,我姑且充當壽陽總管監督軍事。”宣帝聽從了他的意見,詔命楊堅為揚州總管,與鄭譯兵會合於壽陽,進攻陳。正當楊堅等將行未行之際,宣帝駕崩。在此搶班奪權的緊要關頭,鄭譯與劉防合謀,假傳聖旨請楊堅入朝總理政事,都督內外軍事,使楊堅坐上了左大丞相的交椅。楊堅為報答鄭譯,拜其為柱國、相府長史、治內史上大夫事,後又升其為上柱國,恕以十次死罪。楊堅準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內室,對他言聽計從,賞賜多得不可勝數。
但是,鄭譯為人輕佻陰險,貪汙受賄,聲名狼藉。楊堅內心對他漸漸疏遠,隻是因為他有功在前,才不忍心廢棄不用。不過,楊堅暗中卻囑咐下屬官員任何事情都不得稟告鄭譯。鄭譯毫無所知,每日還在升堂治事,結果無事可幹,他這才惶恐起來,向楊堅跪求解職。楊堅表麵上對他仍舊很寬厚,客客氣氣地勸他放心。楊堅即位後,讓他以上柱國的身分歸回府第,並且重封了他的兩個兒子及亡父亡兄。
鄭譯自受疏遠以後,暗中找來道士作道場,以便消災祈福,不料他的女仆奏了一本,告他以左道巫術蠱惑人心。楊堅不快地問他:“我沒有對不起你,你這樣做是何居心?”鄭譯無言以對。因為鄭譯未與母親住在一起,有關官員又彈劾他有違孝道,所以他遭到了削官除名的處分。楊堅不欲嚴懲這位功臣,下了一道措辭很有意味的詔書:“譯嘉謀良策,寂爾無聞;鬻獄賣官,沸騰盈耳。若留之於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於朝,入地為不孝之鬼。有累幽顯,無以置之,宣賜《孝經》,令其熟讀。”然後讓他仍與母親住在一起。
過了不久,楊堅下詔,命鄭譯參加撰修律令,任他為開府、隆州刺史。後又在醴泉宮宴請他,楊堅乘著酒興對他說道:“你受貶很久,朕極同情。”於是複封其為沛國公,位列上柱國。楊堅環顧群臣,感慨道:“鄭譯與朕同生共死,曆盡艱險危難,這段經曆常在心頭,無日能忘啊!”
[智慧方圓]立威是為了有效管人,所以它並不拒絕溫情主義,威的過程中適當加一點溫情,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