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要有為下屬挺身而出的膽魄(1 / 1)

自己的下屬被誤解、被冤枉或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身為他的領導是置之不問還是挺身而出?尤其當這個下屬得罪的是自己的上司時,這種抉擇更難以做出。

但是,如果領導者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公正的維護者,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北宋宰相趙普對臣僚中有治跡、有才能的一定依章升遷。一次,他把幾位應當升職臣僚的情況寫成公牘,呈給太祖批閱。誰料太祖對這幾位一向厭惡,因此,不予批準。趙普毫不氣餒,再三請命,太祖甚不高興,冷冷地說:“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趙普臉不變色,振振有辭地說:“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聽後怒火萬丈,起身到後宮,趙普也緊跟不舍。太祖入寢宮,趙普恭立於宮門外,久之不去。太祖為之所動,諭允其請。

南宋初年,呂頤浩做相。他對下屬十分嚴厲,如有工作疏忽或忤意者,動輒訓斥,甚至批其麵頰。有的臣僚官品很高,慚於同列,便叩頭請曰:“故事,堂吏有罪當送大理寺,準法行遣。今乃受辱如蒼頭,某輩賤役不足言,望相公少存朝廷體麵。”呂頤浩大怒,斥責他們說:“今天子巡行海甸,大臣皆著草履行沮洳中。此何等時,汝輩要存體麵!俟大駕返舊京,還汝體麵未遲。”群臣本來一懷怨屈,現在聽後卻相顧而視,紛紛稱善,又默默地回到各自的位子上。

然而也有許多宰相,雖為百官之長,居高臨下,卻能寬厚待下,或好申下人之善,為之揚善隱過,借以和睦關係,取信於臣僚。這大概也是丞相馭臣治國的一種高明手段吧。

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今西安東南)人。漢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勳,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霍光共征立昌邑王,後昌邑王淫行無道,又與霍光定策廢立,迎立宣帝。他多年職典樞密,治政謹慎,為人寬容。曾有郎飲酒大醉,溺於殿堂,有司奏請以法懲治,他卻袒護道:“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如何以小過成罪!”又有屬吏調戲官婢,婢之兄長告於張安世,他又回護說:“奴以恚怒,誣汙衣冠。”並將這奴婢另作安排,以防因她礙其屬吏升遷。

盛唐名相韓休對有過之屬下采取先除大奸、寬容小臣的做法。當時萬年尉李美玉有罪,唐玄宗敕令將他流放到嶺南。韓休認為不妥,辯解道:

“美玉卑位,所犯又非巨害,今朝廷有大奸,尚不能去,豈得舍大而取小也!臣竊見金吾大將軍程伯獻,依恃恩寵,所在貪冒,第宅輿馬,僭擬過縱。臣請先出伯獻而後罪美玉。”玄宗不允。韓休進一步爭辯說:“美玉微細猶不容,伯獻巨滑豈得不問!陛下若不出伯獻,臣即不敢奉詔流美玉。”麵對韓休的公正無私,玄宗終於聽從了韓休的意見。

公平公正對為官者是件難以做到的事情,因為有時候需要以自己的官位為代價。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為下屬仗義執言的人,也必會得到下屬以及多數人的尊崇。

[智慧方圓]下屬遇到困難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需要你搭一把手的時候,作為領導者是裝聾作啞還是挺身而出?裝聾作啞則從此對於下屬再也沒有威望和魅力可言,挺身而出則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但是無論如何,對領導者而言這都是個隻能一方到底的原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