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管理下屬最基本的手段一是賞——鼓勵下屬該做什麼和怎麼做,一是罰——使下屬牢記哪些禁區不能跨超。做到賞罰分明得當,下屬就會心情愉快地盡量把事情幹好。
曹操的領導之道雖有多種,而賞罰分明得當,始終為重要方法之一,因為在曹操眼裏,賞罰的分明方正與否直接關係到功業的成敗。
曹操曆來堅持有功就賞,有罪就罰,一視同仁,不分貴賤。漢末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時,董卓勇將華雄連斬聯軍數員大將,諸侯中無人可敵。此時,尚為平原縣令劉備手下一名馬弓手的關羽挺身請戰。袁術當即怒斥,命人趕出。而曹操卻說:“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結果,關羽片刻間便提華雄頭進帳報功。接著,張飛鼓動諸侯乘勢進兵殺人關中以活捉董卓,袁術仍怒喝:“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趕出帳去!”此時,曹操再次反駁說:“得功者賞,何計貴賤!”
曹操動用賞罰手段時,往往賞多於罰。部下隻要有功,必給相應獎賞,而且針對不同的人、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曹操在慶賀銅雀台建成時,進行比武活動,為了增加喜慶氣氛,競設法搞了一次人人獲勝、人人有份的物質獎勵。在與李催交戰中,許褚連斬二將,曹操即手撫許褚之背,把他比作劉邦手下的猛將,激動地稱讚說:“子其吾之樊噲也!”當苟或投曹後,曹操見其才華出眾,當即把他比作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高度讚譽說:“此吾之子房也!”一次,在與關羽交戰中,徐晃孤軍深入重圍,不僅獲勝,且軍容整齊而歸,秩序井然,曹操當即把他比作漢朝的名將,大加讚賞地說:“徐將軍真有周亞夫之風矣!”曹操引用曆史上傑出人物作比,對部下及時給予高度評價,這種精神鼓勵,實際上超過任何物質獎勵的作用。
曹操特別重視獎懲手段的誘導教育作用。這不僅表現於自己部下,也表現在他對於敵對營壘將士的處置方法上。曹操特別敬佩關羽“事主不忘本”的忠義精神,當關羽得知劉備下落,立即封金留書而去,曹操則對部下說:“不忘舊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袁紹謀士沮授被俘後,明確表示不肯投降,曹操越發以禮相待,後沮授盜馬私逃,操怒而斬之。沮授臨刑而神色不變,操則後悔地說:“吾誤殺忠義之士也!”命以禮厚葬,並親筆題墓:“忠烈沮君之墓。”與此相反,對賣主求榮者,曹操則一向深惡痛絕。曹操部下侍郎黃奎與馬騰勾結欲刺殺曹操,與黃奎之妾私通的苗澤向曹操告密,使操擒獲了黃奎和馬騰,曹操不僅不賞賜苗澤,卻認為苗澤為得到一個婦人,竟害了姐夫一家,說:“留此不義之人何用!”終將苗澤與黃奎之妾一並斬首。
獎懲自身並非目的。受獎者,勵其用命之忠,使之感恩戴德,更加效力於己;受懲者,責其背義之行,臭名披露,用以警戒部下深思。這可謂曹操用人的獨到之處。總觀蜀、魏、吳三國,雖各有傑才,但以魏國人才最多。集攏在曹操手下的謀臣不勝枚舉,而且這些人,一旦投到曹操手下,便不僅能夠各逞其才,而且皆能死命效力,少有叛變離心者。
[智慧方圓]賞、罰是兩杆公平秤,怎樣用好這兩杆秤體現著領導智慧的水平。在這個問題上,“分明”二字是個不可逾超的標杆,賞就是賞,罰就是罰,該賞多少就賞多少,該罰多少就罰多少,任何通融、遷就的行為都會誤導下屬,造成局麵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