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以膽識和手段為自己撐腰(2 / 2)

駐守廣東的尚可喜,在吳三桂叛清後一直忠於清廷並被晉封親王,總管廣東事務,康熙十五年長子尚之信代理事務後,即在部將影響下叛附吳三桂。對此,康熙認為,尚之信勢力不強,吳三桂也不信任他,隻要順利解決福建問題,尚之信不難招撫。為此他隻令簡親王喇布進逼廣東,集中力量解決耿精忠的叛亂問題。同年十月,耿精忠降清並被保留原有王爵,尚之信遂在支持清廷的部下影響下,主動派人到簡親王喇布軍前請降。次年四月,尚之信率部降清,康熙命他襲封平南親王,下屬將領各複舊職;同時清軍進駐廣東,反叛將領紛紛投誠,廣東全境平定。

隨著陝西、福建、廣東叛亂問題的相繼順利解決,康熙還將“剿撫並用”策略全麵推行於湖廣、四川、雲南、貴州等省。隻是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一策略的具體內容有所變化。如對投誠官兵的安排由原來的優升職級、不打散原編製改為軍官陛見候補,士兵或歸農,或補充綠營;招降的對象也集中在吳三桂手下的骨幹分子身上,並讓他們回到南方做內應工作。另外則是對降而複叛者從重處理。

二月初一,康熙為“速定雲貴”,將進入四川的兩路大軍合為一路,由將軍吳丹、鄂克濟哈與趙良棟一起進兵雲貴。三月下旬,趙良棟以雲貴總督身份提出由湖廣、廣西、四川三路同時進兵雲貴的建議,被康熙采納,並被授予便宜行事的權力。康熙二十年正月,大將軍賴塔從廣西進入雲南,並在二月份進逼雲南首府昆明。征南大將軍彰泰也率軍進到昆明附近。

在四川方麵,康熙重新啟用王進寶、趙良棟等漢軍將領,並調換了指揮不力的滿洲將軍吳丹等人,很快取得明顯效果。從三月起,趙良棟先後收複被叛軍攻占的瀘州等地,並於七月追隨叛軍進入雲南,叛軍將領胡國柱戰敗自殺,馬寶投降,夏國相也在逃到廣南後投降。趙良棟即於九月進抵昆明。

趙良棟到達昆明後,鑒於清軍圍城久攻不下、糧餉供應出現困難的問題,建議就近速戰,同時要求改變過去將俘虜盡發旗下為奴的做法以瓦解其鬥誌,獲得康熙的支持。十月,在清軍四麵猛攻之下,叛軍大敗,吳世瑤及其重要謀士郭壯圖等人被殺,餘眾獻城投降。曆時八年的平叛戰爭至此結束。

對於康熙領導的平定“三藩”叛亂及撤藩活動,我們應該有兩點明確的認識:

其一,藩鎮勢力的惡性發展及其以後的叛亂活動,是違背社會曆史發展趨勢的。因為當時國家統一局麵已初步形成,人民經過長期戰亂之後渴望社會穩定,社會經濟急需恢複和發展。而“三藩”勢力的發展,不僅阻礙封建中央集權政治的發展和國家統一局麵的穩固,而且不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如藩鎮勢力對當地人民的橫征暴斂,以及對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公開掠奪,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也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康熙撤藩及對叛亂活動的堅決鎮壓,順應了社會曆史的發展,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局麵的操縱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其二,盡管康熙在撤藩的策略問題上有嚴重失誤之處,如簡單地以一紙通令將三藩並撤,從而使矛盾過早激化,誘發了這場大規模叛亂活動的爆發,使國家和人民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康熙在撤藩問題上的認識明確、態度堅定,在平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異常鎮定、果決,軍事部署方麵的周密、高明,以及在善後處理過程中表現出的高度策略性,都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傑出封建君主的操縱才能,對平定叛亂以及最終解決“三藩”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智慧方圓]領導智慧之中,“方”不可缺少,因為它代表著底氣,是手下人的主心骨所在。但是要真正做到“方”並不容易,有時候甚至麵臨生與死、成與敗的抉擇。隻有以過人的膽識氣魄和操縱得當的手段為自己撐腰,“方”才有其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