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和瓷並不是一種東西。陶器是用泥巴(黏土)捏製成型晾幹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中國陶器的生產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曆史。而瓷器則是由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燒製而成的,它的燒成溫度也和陶器有著很大的差距。通常,陶器的燒成溫度在600℃~900℃,而瓷器的燒成溫度在1200℃左右。因為陶器燒成的溫度低,所以和瓷器相比,陶器的硬度要差些。

青花瓷作為一種瓷器釉彩名,是白底藍花瓷器的專稱。典型青花瓷器是用鈷料在瓷坯上描繪紋飾,然後施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由於藍花在釉下,因此屬於釉下彩。青花瓷最先出現於唐宋時期,大多成品底色為純白或粉白,花紋顏色為青黑、深藍。元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燒造工藝發展曆史上的重要時期。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所以異常珍貴。它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

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麵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過600℃~900℃烘烤製成的。而釉上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塗的方法,再經“彩爐”(在800℃~900℃之間)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於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色彩鮮明透徹,故又稱硬彩。其色彩明淨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

九、火藥的發明

中國的道士們一心一意求仙煉丹,卻偶然地製造出了火藥,這真是意外的發明。後來,火藥與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一起成為這個文明古國的標誌。

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古代道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的。火藥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這三種化學物質均可人藥,因而製成火藥後,火藥也被歸入藥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

三國時期,道教盛行。當時的道士們都希望通過修煉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於是潛心煉製所謂的仙丹。由於硫黃、硝石、炭在古代的醫書裏都是人藥的良方。所以就有道士把它們混在一起來煉製仙丹,沒想到,這一混,沒混出仙丹,卻造出了火藥來。

火藥在後來漸漸發展成武器。在唐朝末年,火藥便已被用於軍事。史書上記載,唐昭宗天祐占元年(公元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瑤“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這裏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藥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火藥作為武器也隨之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專門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後製造了火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時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的火筒,稱為“銅將軍”。這些以火藥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

大約在12、13世紀,火藥首先傳人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英、法等國直到14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藥和火器的記載。

但是,究竟火藥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究竟是由誰發明的,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藥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藥的發明不遲於公元808年。但作為火藥最主要的原料——硝的熬製地點在哪裏?

據專家考察,在四川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在這些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專家們根據現場的發現推斷,當時提煉硝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用一擔土可以提取8~12兩硝。而且,當時造火藥的規模很大,一個灶台起碼可以為100多人提供一天的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