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管理與管理學(2)(3 / 3)

8.表揚一批人員。

總經理每半年必須做的:

1.半年工作總結;

2.適當獎勵一批人員;

3.對政策的有效性和執行情況考評一次;

總經理每年必須做的:

1.年終總結;

2.兌現給銷售人員的承諾;

3.兌現給經銷商的承諾;

4.兌現給自己的承諾:

5.下年度的工作安排;

6.廠慶活動:

7.年度報表;

8.推自一種新產品;

9.召開一次職工大會:

10.回家一次。

二、管理者的類型

在一切組織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由多個人多個職能角色構成的群體。

(一)按管理者所處的層次劃分,有高層、中層、基層管理者

1.高層管理者:處在組織最高層次的管理者。作為高層管理者的主要職責是對組織中的重大問題、遠景問題做出謀劃,而且往往是以一定法定代表人為核心的。

2.中層管理者;處在組織中的各個部門的管理者,包括職能部門和直接部門的管理者,中層管理者的職責就是落實高層管理者的決定或決策,協調本部門及其所管理的基層的活動。同時要區別中層領導和中層管理者的角色和職能。

3.基層管理者。處在組織的最基層,直接對被管理者的活動進行管理的人員。他們的職責主要是上傳下達,既執行中層的決策,又協調業務活動。

(二)按管理者所從事的管理活動的性質劃分,有綜合管理者、職能管理者和項目管理者

1.綜合管理者:對組織中的整體事務或較大的綜合部門工作的管理者,小型組織隻有一個綜合管理者,而大型組織就不一樣了。

2.職能管理者:按特定專業領域劃分的主要從事該專業領域或經過專門訓練的有專長的人員的管理者。

3.項目管理者:一般在特大型企業或高科技企業中見多,一般在管理上以項目為依據來設置管理機構。

(三)按職權關係劃分,有直接部門的管理者和參謀部門的管理者

1.直接部門的管理者:指在組織中可以直接下達命令,具有決定權的管理者。

2.參謀部門的管理者:指在組織中參與管理但不能下達命令和決定的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技能結構

任何管理者都要具備相應的管理技能,這是從事管理工作的先決條件。根據羅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應具備三類技能,即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

(一)技術技能

技術技能是指“運用管理者所監督的專業領域中的過程、慣例、技術和工具的能力”,即使用某一專業領域內有關的工作程序、技術和知識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如工程師對工程技術的監督,會計師對會計活動的監督,醫院院長對醫療過程的監督,學校校長對教學工作的監督,工廠的生產經理對生產工藝的監督等,都是掌握有相應專業領域的技術技能。這樣他才能卓有成效地指導員工、組織任務、進行管理,更好地完成組織目標。技術技能對於基層管理者最重要,對於中層管理者較重要,對於高層管理者較不重要。

(二)人際技能

人際技能,又稱為人際關係技能。是指“成功地與別人打交道並與別人溝通的能力”,即處理人事關係的技能。包括對下屬的領導能力和處理不同部門或群體之間關係的能力。可以看出,人際技能在組織中不同層次的管理活動中都是存在的,對於組織中高、中、基層管理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各個層次的管理者都必須通過與上下左右的人員進行有效溝通,才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組織的目標。

(三)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把觀點設想出來並加以處理以及將關係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即把企業視為一個整體,從全局出發,認清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能力。理查德·L·達夫特在其著《管理學》中對此問題作了清楚的表述,“是把組織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和考慮各個構成部分之間關係的認知能力,它包括管理者的思維、信息處理和計劃能力,包括對某個部門如何適合整個組織和組織如何適合所在產業、社區與廣泛的經營和社會環境和認知能力,體現了用廣泛而長遠的眼光進行戰略思維的能力”。

四、有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是對組織中的各種資源通過管理職能進行有效配置而實現組織目標的關鍵因素,那麼,有效管理者是一個組織的以高效運轉和持續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一個組織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的人才條件,是社會和組織成員對管理者的共同期望,更是管理者自身努力要達到的方向和目標。

(一)有效管理者應具備的四個特點

1.具有整體效率觀念。善於利用和配置各種資源,重視資源的組合效率和整體效益,使資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充分利用,產生組織的整體效率。

2.具有權變的動態平衡觀念。善於分析和把握外部環境的變化,努力實現組織目標、資源、活動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平衡。

3.具有整體的效益觀念。善於處理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等各種利益之間的平衡。

4.具有學習型觀念和素質。善於不斷學習,從書本中學習,從實踐中學習,向他人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