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為了祭梵若寺先祖舍身成仁之善舉,將此山名之“割山”,梵若寺永駐最高峰——聖主峰,以示褒獎。
割山不似若祗霞山那般宏偉廣大,要比之小得多,卻也小得精致。有一特色,滿山皆是翠竹與曼陀羅花,放眼望去,滿眼鮮綠,期間整齊劃一,好不規整。青翠山林間,泉水叮咚,曼陀羅花點綴其中,紅若朝霞、白若皓月、橙如蜜桔……一簇簇串聯起來,仿佛是花仙子起舞,淡淡的幽穀之香,迎鼻撲來,沐之春風,沁入人的骨子裏去,好不愜意呀!
梵若寺便坐落於這青翠欲滴之中,走近些,會聽到幾聲晨鍾暮鼓;再走近些,會聽到僧侶吟誦的梵音……
有梵若寺的所在,一切便是那樣靜謐無聲,如遁世的老者一般,不諳世事,不問名利,隻是窩在深山中,鑽心己見,堪研佛理,青燈黃卷,在所不惜。隻求的內心一分恬靜、釋然!
隻管心中一點佛,莫念凡塵萬兩金!
梵若寺內,一古拙木屋。
所見陳設極為簡單,甚至用簡陋來形容為之不過,幾張竹椅、一張四方竹案,上麵擺著一鼎三足香爐,裏麵燃著香,青煙嫋嫋,爐子的造型也是一般,稱不上檔次。靠邊是沿牆砌起的一個石床,上麵一蒲團,蒲團上坐著一個老和尚。
觀那老和尚,紅顏白須,怒目微睜,全身披黑色袈裟,雙手置於下側,呈半圓形狀。乃是在打坐參禪,老和尚神色凝重,給人以不怒自威之感,到底是佛門中人,金剛化身,果然乃有大道加持,非同凡響!
老和尚已坐了一夥,竟是一動不動,禪功已然是到了極致了。道家也講究坐下論道,但一動不動者,實屬罕見,佛家講究個“靜”,從靜中悟、從靜中破,失了靜,一切便變得無理起來。隻要是入門沙門,第一項修煉的功夫便是入定,這樣是梵若寺修煉體係的初階,必由之路。入定即禪定,乃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之一,拋卻雜念,全身心進入修煉悟道狀態,封閉六識,參研佛理和修真練道根基所在。道家講究啟智,乃開啟靈智之意,沒有佛家那般死板,初修者可以有旁念雜想,但必須領會道法精粹,進入狀態,也非易事!尋常修真,進“入定”或“啟智”境,少則旬月,多則半年,視資質不等,時間略有差異!
佛道本一家,都是有先祖受惠於仙境,隻是後世鑽研前世古法,加之今人的領會。創出了現在的修煉體係,分佛、道、劍三大主派,還有更小流派,散布於人境之內。雖各家技法迥異,但殊途同歸,便是要參悟天機,得道升仙,成就萬載金身。不過縱觀人境,得嚐者,僅三宗創派先祖,仙路飄渺,人境眾人上下求索之,不畏艱難。
梵若寺在三宗中最是隱逸,絕少與世人露麵,不同於氣宗的大包大攬,氣勢如虹。它以小門寡派自立,不與其他兩家爭執,能避鋒芒便避,在三宗裏名聲不如氣宗、劍脈,不過隻有氣宗和劍脈的主教心裏最是清楚不過,梵若寺乃佛道傳人,根基深厚,源遠流長,門下佛修高手不計其數,其主持念空大師,乃其寺百年不出的大領袖。雙十年紀便參悟小乘境,要知道旁人練此境,需要幾十年光景,佛法精深,乃大智者。上屆“天地人”榜,指教氣宗、劍脈兩位後學,十招之內,完勝於斯,功法已然到了出神入境地步,據傳已修煉至法身境後期,離涅槃大道,僅一**離,修為甚是駭人。
念空坐下,還有三大弟子,掌禪、武、戒三堂,分為主持,也俱是一等一的人物,佛法自不消說,都是金身後期的高手。三堂各轄百號僧侶,人不算多,但貴在精,梵若寺選徒不僅看資質智慧,還看一個緣字!
“緣起緣滅,吾道日昌。阿彌陀佛!”
老和尚發出佛號,如枯枝被風刮過一般,聲沉如磐石,擲地有聲。老和尚徐徐睜開雙目,走下蒲團,稍整理一番,衝著門外道:“行嗔,在門外盤桓作甚,進來敘話罷!”
門外原來站著一個人,那人一怔,被屋內老和尚一語道破,他還有些吃驚。這進也是,不進也不是,腳踏出去了,略一思考,又收了回來。也是奇怪了,平日,自己不是個優柔寡斷之人呐,今兒怎麼了?
門外之人,甚是糾結。
“怎麼,行嗔,許久不見你,倒是慎行不少。”
行嗔聽的所言,才最終踏出那一步,入得內堂。見那老和尚,雙手合十,大鞠一躬,佛號:“阿彌陀佛!主持,擾您清修了!”
行嗔既然稱呼那老和尚為主持,那定當是當今天下領袖之一——梵若寺主持念空大師,可曾想到,這位名動天下的佛道領袖,居然居住在如此簡陋平常的房舍之中,實在叫人匪夷所思呐!
“想來你也有急事尋我,說罷!”
行嗔神色一緊,徐徐向前一步,示意附耳。老和尚低下頭,行嗔湊上前去,呐呐細語一番,說話時候神色慌張,顯然這是一件十分緊要之事。不然不會打擾正在閉關清修的主持,梵若寺有一不成文之規條,主持每一季要參禪坐定一次,少則七八天,多則半月,據主持所誤所思,自行調節。一般,若非大事要務,不得攪擾主持清修,違者交戒堂罰之,重者廢去修為,削僧籍,趕出梵若寺,永不許踏上割山半步。規定森嚴,足見梵若寺上下對主持參禪一事,重視非常,不得有半點差池。
念空聽完,臉色微變,心中一沉,人境從此多事了。略一思忖,道:“吩咐下去,封鎖消息,嚴禁走漏,違者重罰。遞我拜帖,知會氣宗,此事要與正一子商榷,再下定論。”
“主持,您忘啦,恰逢‘三宗會武’,您可一同前去。”
老和尚一拍腦袋,隨即想到,如此正好,省了不少麻煩!
奏事完畢,行嗔退出那木屋,主持閉關期間,本就不該叨擾了。自己依然犯戒了,好在主持仁慈,沒有責怪。
無奈茲事體大,自己也不得不破戒了。行嗔走出來的時候,還是滿臉愁容,完全沒了佛門弟子淡然的神色。行嗔乃梵若寺戒堂主持,位列“三聖”之一。梵若寺三聖乃僅次主持,闔寺上下的方麵主持,分禪、武、戒三堂;禪堂掌佛事修行,考核佛修功課;武堂顧名思義乃授業之所,掌器械、武具、傳授本門絕學之責;戒堂乃梵若寺紀律之執行者,五戒十規,加之梵若寺寺規,犯戒者,由戒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