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公允價值的幾度悲歡(2 / 2)

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在可變現淨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

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淨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淨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但是,公允價值並不是完美的,從它一誕生的那刻起就受到很多的質疑,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這部分因公允價值而產生(增加或減少)的利潤,對企業而言,它沒有真正實現。未來將這幢房屋出售時,可能會是截然不同的價格,它無形中增強了企業利潤的波動性。

不管怎樣,既然會計準則規定了公允價值的使用,那麼它就可能對企業的利潤產生有利或不利影響。

“商學院點撥——公允價值:罪魁禍首還是替罪羔羊?”

在金融危機後,社會各界開始反思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總結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在所有的誘發原因中,反對公允價值的呼聲格外強烈。

他們認為公允價值是引發金融危機爆發的罪魁禍首,其理由,隨著美國利率的連續上調,按揭購房者每月償還的利息不斷上升,導致部分人無法按期支付月供,再加上房地產的市場價格下跌,使得資產管理人(如投資銀行等)將市場價格下跌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在賬麵上出現虧損的局麵。市場並不全是理性的,投資人看到虧損後,開始拋售手中的資產,從而加劇了恐慌的產生,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被迫低價變現資產。

因此,這一批反對公允價值的人們認為公允價值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如果沒有采用公允價值,而是采用曆史成本,那麼賬麵上就不會出現虧損,也不會進一步惡化成金融危機。

然而,也有人說,把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歸結於公允價值是不正確的。因為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公允價值在會計實務中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用,隻不過近年來運用範圍擴大了罷了。金融危機的真正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固有的體製缺陷,是資本逐利的本性導致的,公允價值隻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轉移公眾視線的手段而已,它被當成了替罪羔羊。

時至今日,關於該不該推廣公允價值在財務和金融領域的運用的爭論還遠未停止。不管怎樣,公允價值在提高會計信息決策相關性方麵的確功不可沒,如何更好地權衡公允價值相關性與可靠性之間的矛盾,仍是當前重要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