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河沿西衝、大安村流向大足縣境內,有小二型水庫2座。森林覆蓋率30%。主產水稻、小麥、紅苕、玉米、豆類。經濟作物以藥材為主,也栽桑養蠶、種植蔬菜。2005年糧食總產1.1萬噸。種藥材233.33公頃,年產量730噸,產值314萬元。縣藥材生產基地鄉。畜牧業以養豬為龍頭,並飼養山羊、肉兔、雞、鴨、鵝。竹編細席曆史悠久,做工精細。細席上能編織各種人物、文字、花鳥圖案,產品遠銷省內外。
勞務輸出4500人,收人2400萬元。
20年間1208戶農民建房15.36萬平方米。閑置房675座,8.1萬平方米。
60年代,至大足鐵山鎮的公路建成。2000年,11個村建成45公裏碎石泥結公路。有通鄉瀝青公路10公裏。
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8所。鄉衛生院1所,病床4張。村衛生站7個。
努力鄉
位於縣境東南,1992年並人元壩鎮,1995年10月再設鄉。轄椅子、協力、桃兒、穀豐、獅子、涼羅、黑漆、菜子、石門、斷石、三縣、羅坤12個村。工農業總產值98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766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6125萬元、2416元。財政收人175萬元。
獅子村有棵一蔸七株的銀杏樹,年產銀杏75公斤。有小型水庫4座。有自流灌溉工程2處。磨灘河水庫左幹渠及支渠7000米,另建配套水渠3.5萬米,可自流灌溉8個村。森林覆蓋率40%。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水稻製種16.67公頃,玉米製種133.33公頃。2005年糧食總產13784噸。花生、油菜、藥材、檸檬種植麵積超過萬畝。養殖生豬和小家畜禽勞務輸出7000人,年收人3100萬元。
20年間1196戶農民建樓房14.3萬平方米。閑置房784座,6.49萬平方米。
村級公路12條,71公裏。村村有機耕道。瀝青路麵雛形4.7公裏。
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0所,在校生1451人。鄉衛生院1所,病床3張,村衛生站6個。
元壩鎮
位於縣境南,資陽市民營經濟示範鎮。1992年10月努力鄉並人,建元壩鎮。1995年努力鄉析出。轄安良、西泉、槽房、雙堡、葉新、桂樓、天王、花牌、金山寺、佛白等10個村。工農業總產值1.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275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1.17億元、2925元。1999年,資陽市授牌為“小康鄉鎮”。
小清流河流經本鄉注人沱江。有小型水庫1座。灌溉幹渠5640米、支渠8600米,灌溉麵積493.33公頃。森林覆蓋率32%。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2005年糧食產量9399噸。經濟作物種油菜、花生、蔬菜。桑樹、水果、蔬菜麵積373.33公頃。竹編曆史悠久,做工精細。竹編細席上可織人物、文字、花卉圖案。
飼養豬、羊、兔和雞、鴨、鵝。
20年間1400戶農民建樓房29萬平方米。閑置房330座,6.83萬平方米。
村村通公路。通鄉瀝青路8公裏。1996—2005年,場鎮新增麵積1.5萬平方米,街道全部硬化。2005年,元壩小學遷址袁家壩。
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9所,在校生1483人。鎮衛生院1所,病床15張,村衛生站9個。
護建鄉
位於縣境南,1992年,瓦店鄉並人。轄伍仙、滑石、重渡、長屋、河壩、新福、金輪、大堡、三鄉、雙廟、瓦店、廟兒、榿木、核桃、大力、千門16個村。工農業總產值1.5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800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1.07億元、2450元。財政收人120萬元。
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黔陽宮有乾隆年間栽植的古柏13根,樹齡230多年。有小型水庫4座。森林覆蓋率31%。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生薑、辣椒、花椒、桑樹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量1.12萬噸。調整農業結構,減少種糧麵積375.33公頃。飼養豬、羊、小家畜禽。
引資興建“長壽麵粉廠”,生產的麵粉銷往全川。外出務工、經商7918人,年收人3 134萬元。
20年間3500戶農民建樓房63萬平方米。閑置房1430座,12.6萬平方米。
村村通公路。通鄉瀝青路6.5公裏。新舊街道全部硬化。
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13所,在校生2487人。鄉衛生院2所,村衛生站13個。
和平鄉
位於縣境南,市級“擁軍優屬模範”鄉、“無毒社區”。
民國31年(1942)建鄉時,各方對鄉公所與學校設置位置發生爭執,後和平解決,故取名和平鄉。1992年11月並人李家鎮。2001年5月再設鄉。轄白廟、新學、五井、瓦窯、亭子、龍王、皂角、儒堂、趙柏9個村。工農業總產值89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733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6258萬元、2383元。財政收人7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