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縣境東南,因有瑞雲山得名。1992年7月並人石羊鎮,2001年5月再設鄉。境內老君岩有張公寨,地勢險要,寨內有一座東漢崖墓。墓壁刻有十餘幅畫像和許氏漢墓雙魚圖等,因韓國對“普州太後”許黃玉故裏考古而聞名。市蠶桑基地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轄天雲、園門、同心、小堰、順河、六合、長石、魚泉、天鍋、梨坪、銘花11個村。工農業總產值8226萬元,財政收人1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013元。
溪河以石羊河為主幹。森林覆蓋率37%。主產優質稻、優質苕。糧食總產1986年8842噸,2005年3.83萬噸。畜牧業以養豬為主,兼養小家畜禽。
工業企業129家,以生產塑料編織袋、塑料膜、塑料繩和礦車為主,年產值1500萬元以上的1家。
20年間1820戶農民建樓房23.7萬平方米。空置房96座,1.23萬平方米。
縣道龍(台)中(敖)公路過境3公裏。村社公路88.9公裏。
有中學1所,小學6所,在校生1327人。有鄉衛生院1所,病床7張,村衛生站11個。
白塔寺鄉
位於縣境東南,轄白塔、三百、師家、銅鼓、涼傘、水拱、青坡、增花、三橋、高鬆、互助、五福、寶峰、楠木、蓋山15個村。以場附近有唐建寺廟和明代白塔數座故名。工農業總產值1.17億元,財政收人2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660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8222.4萬元、214萬元、2453元。
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2座。森林覆蓋率43%。主產水稻、玉米、紅苕、小麥。糧食總產量1986年1.03萬噸,2005年1.39萬噸。經濟作物以生薑、油菜為主,兼種蔬菜、水果、桑樹及油桐、白蠟、棕片。養殖生豬、山羊和小家畜禽。
20年間610戶農民建樓房10.84萬平方米。舉家外出800戶,空置房680座,4.2萬平方米。
鄉村公路93公裏,13個村可通農用車。
有初級中學、中心小學各1所,村小12所,在校生2295人。有鄉衛生院1所,病床12張,村級衛生站21個。
頂新鄉
位於縣境東南,轄中心、成鳳、民樂、貓壩、天馬、青鬆、黑山、銀岩、朝門、三洞、碉樓11個村。工農業總產值1.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116元,財政收人155萬元。
1992年並人石羊鎮,1995年再設鄉。有古山寨3座,石碉樓1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石刻茗山寺,有小二型水庫3座。森林覆蓋率31.25%。主產水稻、玉米、紅苕、小麥及生薑、油菜、油桐、水果、棕片等。糧食總產量1986年7313噸,2005年7781噸。生薑是支柱產業,年種植227公頃,產量9200噸。羅盤山生薑已獲四川省無公害產品證書,正申報綠色產品證書。養殖業以生豬為主。
20年間302戶農民建房4.18萬平方米。舉家外出673戶,閑置房500座,麵積4萬平方米。
1986—2005年,投資1885萬元建設場鎮。鄉村公路69.3公裏。
有九義校1所,村小10所,在校生1140名。鄉衛生院1所,病床6張,村衛生站10個。
兩板橋鎮
位於縣境東南,南與重慶市大足縣接壤,市級蠶桑基地鎮。轄筒河、沙壩、東堰、魚岩、杉樹、玉龍、五七、巴岩、碑彎、河邊、僧亭、軍民、自生、玉井、作坊15個村。工農業總產值8 155萬元,財政收人15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088元。
溪河以筒河為主幹,有小二型水庫4座。森林覆蓋率37%。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糧食總產1986年1.14萬噸,2005年1.3萬噸。以養豬為龍頭的雞、羊、鴨規模養殖正逐步形成。
有鄉村社公路185公裏,村村通公路。20年場鎮新增麵積1.2萬平方米。
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12所,在校生1973人。衛生院1所,病床16張,村衛生站12個。
護龍鎮
位於縣境東南部,與重慶市潼南縣新勝鎮、塘壩鎮、文明鄉毗鄰。轄金盆、木廠、遂安、高棚、玉泉、河堰、夾石、四新、灣橋、聰明、鯉雲、天山、羊角、新橋、川七、天堂、高紅17個村。工農業總產值2.0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678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1.95億元、2278元。財政收人312萬元。
瓊江上遊雲溪河(護龍段)11條支流穿越16個村。有小二型水庫6座。森林覆蓋率43%。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及油菜、花生。糧食總產1986年9887噸,2005年1.66萬噸。以養豬為龍頭的羊、兔、雞、鴨、鵝規模養殖業正逐步形成,封子偉養豬場年出欄500頭。
工業企業以機製磚瓦廠為主,另有預製廠,魚篩廠,酒廠。20年間農民建樓房50萬平方米。閑置房846座,9.27萬平方米。
國道319線過境1公裏,村道社道130公裏。7.2公裏鄉道為瀝青路。2003年改擴建街道,硬化老街道。
有中學1所,小學11所,幼兒園14所,在校生2574名。有鎮衛生院1所,病床20張,村衛生站15個。
(第六章)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