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撰寫的學術論文多次公開發表,有的在全國性學術會上交流。她多次獲省、市科技改進獎等多個獎項,被評為省、市、區科技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國家級中青年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勞動模範。1997年參加專家考察團赴美國考察。她被載人《中國職工勞模大辭典》、《中華巾幗大典》、《中華勞模大典》、《中國勞模》和《甘肅專家》等典籍。

劉光良

劉光良,男,1936年出生於鴛大鄉。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林業專家。1958年天津大學化學工程係畢業。曾在輕工設計院和林業科學研究院從事設計和研究工作。1989年晉升為研究員。

劉光良長期擔任科研課題負責人、研究室主任、研究生導師。多次以專家身份出訪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瑞典、芬蘭、挪威、奧地利等國。1985—1998年,承擔並主持“八五”國家攻關專題《短周期工業材製高得率漿技術》,“九五”攻關專題《低汙染低能耗高得率漿技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ONDP)項目《中國速生材高得率漿技術》等科研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被國家林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譚興國

譚興國,筆名鬆筆、木一,男,作家,1937年出生,祖籍石羊場。1958年四川大學中文係畢業。曆任《草地》月刊編輯、評論組畐_長,《四川文學》、《當代文壇》雜誌副主編,《四川作家通訊》主編、編審,創研室副主任、主任,四川省文聯第三屆委員,四川省作協第三屆理事。

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人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寫作技巧探微》、《巴蜀文學論稿》,參編《當代中國·四川卷》、《四川文藝誌》等。專著《巴金的生平和創作》、《艾蕪的生平和創作》分別獲四川省第一、二屆社科成就二、三等獎,《艾蕪評傳》獲四川省當代文學研究社科成果一等獎,散文《慧園尋蹤》獲全國第二屆報紙副刊評比二等獎,論文《文學向生活靠攏》獲四川省文學獎,《巴金美學思想論稿》(合作)獲四川省新聞出版優秀作品獎,電視劇劇本《死水微瀾》獲全國優秀電視劇二等獎。

康定學

康定學,男,1937年10月出生於鎮子鄉。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化學專家。1956年,考人西安西北大學化學係,畢業後分至中國科學院西北化學所工作(1965年化學所合並調整進人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1983年公派資助赴美國俄亥俄州B.G大學化學係從事固氮劑研究和教學。回國後調人河南大學任化學係主任,兼任開封大學化工係主任。

康定學一直從事分離科學、純化技術和稀堿金屬鋰、銣、銫,稀有金屬鉬、鎢的分離與提取等資源綜合利用的應用基礎研究與開發。曾在瑞典、英國、美國等權威化學學報、化學刊物和中國的化學學報、化學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2004年公布了“高含量亞麻酸的製備”專利1項。他為青、鄂、川、豫等省的資源開發、利用,特別是鋰資源、鉬礦資源、碘資源及特種油料資源利用作出了貢獻。曾獲第一屆省級科技成果獎、優秀論文獎等。

李世順

李世順,男,1937年11月出生於孔雀鄉。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地理地質專家。1964年人民大學地質地理係畢業。曾任職於中科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從事遙感應用與土地資源研究工作。中科院研究員。

他先後承擔新疆荒地、貴州山地、三江平原地區等多項資源考察和寧夏農業地理、雲南騰衝航空遙感試驗。編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承擔了青海省、黃土高原地區、西南地區土地資源利用、開發、綜合治理、發展戰略、環境遙感調查、係列製圖,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重點產糧區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藏水北調等10多項國家科技攻關,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重大研究任務。利用MSS圖像首次編製區域性的比例尺專業圖,填補了國內空白。

出版《重慶土地利用與環境農業建設》、《中國小麥遙感動態監測與估產》、《中國農用土地資源十年變化分析評價1986—1995》等專著、合著7部。撰寫《SPOT圖像在城市土地、人口和環境研究中的潛力一一以北京市為例》、《林格爾耕地資源現狀及其合理利用》、《三江平原地區土地合理開發利用探討》、《青海省土地資源及其合理開發利用》等論文50多篇。繪製西寧、安多、玉樹、普蘭、格爾木、寶雞《土地資源圖》,《青海省土地資源圖》,《黃土高原地區土地資源圖》,《寧夏土地利用圖》等專業圖數十幅。有多項研究成果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個人簡介被錄人《地球科學家名錄》、《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錄》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