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作物育種學》教學,研究水稻遺傳育種。在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水稻米紫色和糯性的遺傳研究》、《水稻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研究》獲國家級優秀論文獎。主持編寫的《作物育種學》,作為農業大學實驗、實習指導書出版發行。參加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由他主持引進國內外優良水稻品種,改良成豐富多彩的雲南稻種獲得成功。在水稻雜交選育科研中,選育出各種類型的紅、白、紫、香等水稻新材料萬餘份,其中穩定新品係300多個,為全國各地提供試驗、示範,作親本材料1000多個。通過雲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合格的品種雲香糯1號、622—4、大粒香12號,被評為雲南省首屆和第二屆優質米水稻品種。82—42和大粒粳4號分別通過雲南、四川兩省省級鑒定。榮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推廣、星火、豐收獎和農業部豐收獎。
據有關部門初步計算,顏克久水稻科研成果僅雲香糯1號、大粒香12號,在國內推廣約66.67萬公頃,平均每公頃增產1365公斤,增產25%。且多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半山區、山區和高寒地區推廣,對於解決山區溫飽、穩定邊疆和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意義十分重大。
陳岱宗
陳岱宗,女,1933年12月生於安嶽。首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抗生素研究專家。1955年,四川醫學院醫藥係(現華西醫學院藥學係)畢業,分配到北京郵電醫院。上海工業研究院抗生素研究室、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技術情報室從事抗菌素及有關藥品研究。曆任技術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技術情報室主任、全國抗生素情報中心站副站長。
發表抗生素和有關藥物研究論文70餘篇。編寫的《抗生素及抗感染藥物》(藥品集第2分冊)一書和《八十年代外B——內酰胺類和其他抗生素發展動態》、《抗生素情報》均獲全國醫藥情報成就二等獎。她負責和作為主要編寫者,參加國家經貿委主編《國家級化學醫藥新產品開發指南1~4集抗生素類藥物》的編寫。在抗生素研究科研方麵成績顯著,成為抗生素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被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評為先進工作者和標兵。1986年被評為全國科技情報係統先進工作者,獲國家科委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獎章。
廖明書
廖明書,男,1933年出生於太平鄉(今大平鄉)。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石油工業專家。東北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係畢業後,分配到四川石油管理局從事油礦物理測井工作。曆任技術員、工程師、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被聘為研究生導師,選為中國石油測井學會委員。
提出“裂縫性碳酸岩氣層的測井定性解釋方法”,獲省科技三等獎。1980年調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工作,曾參與國內許多油田研究。提出“用測井資料計算地層裂縫孔隙度的岩塊電阻率公式”和“砂岩裂縫解釋方法”。多次獲部、局級獎勵。“大慶杏五區油田調整方案測井研究”獲石油總公司(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隨中國石油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十二屆石油大會,在會上宣讀論文《各種儲層測井解釋》,受到國內外專家好評。他多次參與中(國)一委(委內瑞拉)、中(國)一蘇(蘇聯)等國際合作研究,研究成果曾被《人民日報》報道。兩次赴莫斯科石油學院講學。個人發表科研報告和學術論文50餘篇(件),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授予“石油工業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的榮譽稱號。
曾憲滬
曾憲滬,男,1934年4月出生於安嶽。1946年2月,在重慶加人中共南方局領導的建國社。1950年在北京軍委氣象局參加解放軍。後畢業於北京氣象學院高空氣象探測及氣象儀器製造專業。1959年後,調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今國防科工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參與了我國氣象儀器研製生產,完成我國首批各種水銀氣壓表研製,並裝備全軍、全國氣象台站。發明創造半自動紮表機、高真空自動水銀氣壓表灌注設備,榮立中央軍委二等功,獲中央軍委氣象局先進工作者稱號。他從事“兩彈一星”溫度遙測係統研製,負責“04單位”駐上海工作組“非標準設備”全國協調、研製、生產、加工、配套工作。以他為主任設計師,研製出我國第一代“1C國家攻關專用設備項目”。是“04—ZFM—306真空鍍膜設備”的總設計師,其科研成果填補了我國IC業微電子技術空白,在全國儀器儀表展覽會上獲國家授予“全國新產品”一等獎。在航天科技領域擔任多種型號衛星工程組組長和工藝師,為“傳感器”批量生產提供專用設備,為多型號衛星提供高精度、長壽命衛星用“傳感器”。先後裝備“實踐”、“尖兵”、“實用通訊”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和“神舟1~6號飛船”。多次榮立國防科工委、航天工業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二等功、三等功。他首次成功將“薄膜技術”與“微細加工技術”轉化用於我國手表外觀件生產,為我國名牌手表“飛亞達”、“依波”及瑞士“浪琴”等手表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