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物傳略

秦季槱

秦季槱(約1161—1238),字父宏,普州安嶽人,宋紹熙四年(1193)進士。曆任南宋朝廷工部郎中,秘書省秘書少監(從五品),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與魏了翁等為國家大考“考試官”。曾兩次任潼川府(今四川三台)知府和出任巴州(今四川巴中)知州,後人顯謨閣供職。嘉熙二年(1238)在臨安府辭世。

據《潼川府誌》記載:秦季槱了解民事,關心民情,大力發展農業和多種經濟,利用涪江發展航運,倡導大修水利,開發礦產,所轄州縣,築堤修堰很有成效。僅鄞縣就開鑿鹽井34口,鄞江河上所修的核桃壩堤堰遺址至今猶存。

秦季槱與魏了翁、許奕、真德秀、洪谘夔、李曾伯、喬行簡、崔與之、李劉等南宋忠臣良相是摯友。交往的多是學養深厚,主張抗金、抗蒙的正直忠良之士。秦季槱三次京官外放,四次還朝履職和擢升,是一位學識淵博,政聲亦佳的正直官員。南宋名將李曾伯賦詩讚頌秦季槱:“岷蜀儒英,蓬瀛人物。”

秦季槱出生書香門第,父為南宋舉人,官至團練使,政聲頗佳。其子秦九韶,字道古,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生於普州安嶽天慶觀街“秦苑齋”。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曆任朝廷國史院校正、鄞縣、蘄州、和州、建康、瓊州、梅州等地縣尉、通判、知州、沿江製置司參議官等職。他精通數學、天文、星象、音律、曆法、營造、駢儷、詩詞、遊戲、毬馬、弓劍等,所著《數書九章》達到中國古代數學的頂峰,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創立的“大衍總數術”和“正負開方術”,世稱“中國剩餘定理”和“秦九韶程序”,其程序可轉化為算法語言,用計算機來實現,早西方“霍納法”572年,被譽為中世紀數學泰鬥。

秦九韶恪守傳統道德恕道,體察民間疾苦,反對橫征暴斂,主張施仁政。南宋朝廷腐敗與國難當頭之際,不避世免禍,以知識服務社會,推進抗金、抗蒙,受吳潛冤案株連,賈似道、劉克莊、周密的誣陷之詞,鑄成奇冤。19世紀後,數學史家焦循、陸心源、郭書春等,據史辯誣,始得還真。2007年10月,近百名中外學者彙聚安嶽,隆重紀念秦九韶越年誕辰800年,緬懷他對世界數學發展的傑出貢獻。

周國頤

周國頤(1820—1900),字吉卿,清道光庚子(1840年)二甲進士,著名書法家,畫家,名中醫,安嶽中醫人才奠基人。

周國頤生於圓壩場(今元壩鎮)。青年時研修名家書法,字跡與劉墉相國體近似,書法家何紹基稱讚他為“書家第二人”。與狀元、禦醫姚秋農為好友。姚精通《易》學和醫學,雙方互學,深得姚醫術秘傳。姚推薦周在朝廷太醫院任謄錄和禦醫。1860年,周國頤出任山西徐溝縣(今清徐縣)縣令。他愛民如子、為官清廉、務實公正、生活儉樸,士民捐資贈送“一片婆心”巨匾掛於公堂,讚譽周公美德。周國頤勤政之餘,常為士民治病,處方不取分文,廣積公德,名播晉中。山西憲台白褒其為“此山西循吏,宦囊不名一文,可令為多士。”

1868年,周國頤辭官回蜀,在成都潛溪書院任主講。幾年後回故鄉掛牌行醫,並開辦杏林書院,育出眾多中醫人才。門徒周即生、徒孫劉讚君等,名蓋蜀中,深受民眾擁戴。

周國頤推崇《內經》、《傷寒論》等經典,把《易》經八卦原理,用以解釋張仲景“六經”原理,發先賢之未發,獨具見解。他注重脈學,講求實效,尤重“五行”生克製化原理,著有《醫理用神》授受心法傳世。1998年,楊啟富等將《醫理用神》整理出版,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鄧明仲題詞稱讚:“九代相傳回春術,一部濟世活人書”。

謝世珍

謝世珍(1862—1918),字神,男,安嶽人。20歲中解元,甲午科(1894年)進士,善書法,尤以小楷見長。曾任雲南省元謀、陸良、武定、羅茨等縣縣令。他為官清正廉潔、仁慈愛民、受民擁戴。為官30餘年為民操勞成疾,遂辭官返鄉休養。安嶽縣政府多次請他出任安嶽中學校長,推托不過,同意帶病上任。但終因身體不適,3個月後告假回到解元樓(已拆,現縣政府對門)養病。不久病情加重,治療無效辭世。

禪莊

禪莊(1871—1991),俗名李海靜,生於通賢場(今通賢鎮)蔡家壩,幼時隨父母遷邛崍縣高橋(今高埂鎮)讀私塾。他精通四書五經,聰慧過人,善書法,工詩文。12歲到峨眉山萬佛頂,拜性空法師學佛受戒,法名禪莊。18歲時,性空薦送他到雲南雞足山深造,拜虛雲法師為師,精研佛學。五年後返萬佛頂同性空一道,苦修梵林。後同恩師赴緬旬、泰國誦經朝佛,弘法利生;去印度、尼泊爾瞻仰佛祖聖地;到日本參訪、交流,推動中日佛教友好往來。回國後,先後在浙江、寧波、安徽、南京、揚州等地參拜高僧,研習佛法。1939年回川欲返峨眉山未遂。1942年回安嶽定居偏岩(今偏岩鄉)岩劍坪講經說法,廣結善緣,皈依佛法者上千人。時縣長方勁益亦皈依禪莊門下。1945年,禪莊在縣城主持超度抗日陣亡將士,深受民眾讚許。1947年被選為中國佛教會安嶽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