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瞌睡大王周世地
周世地,雙龍街鄉白雲村六組村民,生於1944年1月。從10歲開始打瞌睡,被人們稱為“瞌睡大王”。他走路時,走著走著就睡著了;上街趕場,與人邊走邊擺龍門陣,擺著擺著就睡著了;挖土時,舉起鋤頭就睡著了;打穀時,舉起禾把子就睡著了;上廁所,蹲著也會不知不覺就呼呼人睡。中年以後打瞌睡的症狀更為嚴重。1985年,《四川健康報》報道了這一特殊病例,全國10多家報刊相繼轉載。國內多名名老醫生獻方治療,周世地打瞌睡的毛病卻始終未能治愈。
(第四節)禮儀
一、婚禮
1986—2005年的20年間,安嶽縣城鄉居民的婚禮有較大變化,有的陳規陋習消亡,有的婚姻習俗仍被人們沿用。男女的婚姻觀念有很大的變化。由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被動婚姻逐漸變為自由戀愛,追求自身幸福的主動婚姻。
婚期的確定男女雙方經一段時間戀愛後,覺得情投意合,可以結婚,便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婚姻登記,雙方商定婚期,或各自征求父母的意見後共同確定婚期。城市居民基本上不請算命先生擇期,婚期多選在節假日期間,鄉村多請算命先生測吉日確定婚期。
請親邀友婚期確定後,男女雙方各自恭請親戚好友,或打電話,或托人帶信,或送請柬告之。男方一般不送彩禮,女方一般不專門備辦陪奩,但在農村,女子要辦陪奩。
迎親各自的家境不一樣,迎親的規模、檔次也不一樣。在農村,也開始用小汽車迎親。新郎穿上時裝,帶著伴郎伴娘等人坐上小汽車,一路播放歡快的樂曲到女方,車到後燃放爆竹以示喜慶。在城鎮,新郎穿上時裝,偕同男女儐相乘豪華車張揚過市,由數輛或十幾輛豪華車組成的車隊緩緩開往新娘家。頂花披彩的新娘登車人座後,車隊沿主要街道徐徐追尾前行,行至舉行婚宴的酒樓時,樂隊齊奏歡快樂曲,人們向新郎新娘獻花、拋花。
婚宴農村居民婚宴除“上門婚”(男方到女方安家)外,大多在男方家中舉行,也有近郊農村居民在城鎮酒樓飯店舉行的。開宴前,燃放鞭炮,賓客人座,新郎、新娘偕同伴郎、伴娘舉杯答謝賓客,賓客舉杯祝福新郎、新娘,當晚一般要鬧洞房,搶喜糖、索紅包(喜錢)、逗樂趣,不戒長幼,不分親朋。次日,有的要“回門”(新郎攜新娘回娘家叩謝嶽父、嶽母),有的不“回門”。城鎮居民的婚宴一般在酒樓、飯店舉行。宴前舉行簡短的儀式。
1990—2005年,安嶽縣的城鎮居民結婚出現兩種新情況:有些青年選擇旅行結婚,結婚登記後,到風景區度蜜月;另一類多為在職人員,由單位的工會操辦,幾對青年同時參加集體婚禮。隨著社會進步,文明建設加強,婦女再婚、男子上門婚姻不再受歧視。童養媳婚姻已消亡。
二、葬儀
1986—2005年,安嶽縣的喪葬禮儀有一些變化。農村喪葬多從舊禮俗,長者彌留之際,其子孫圍立病榻“送終”,落氣(停止呼吸)後燒落氣錢、焚香、放鞭炮,然後給死者沐浴更穿壽衣,移屍靈床(多為大門板)、用黃紙蓋麵、用黑布蓋屍、腳頭靈床下燃菜油燈。喪家打電話、捎口信、或親自到親戚朋友家報喪。請地理先生看“風水”,確定安葬時間和安葬地點,請道士或僧人做水陸道場,少則3天多則7天不等,道場做完就人殮蓋棺。接著出殯送葬,長子或長孫端著靈牌走在前麵,死者兒孫、兒媳孫媳披麻戴孝緩步行進,一人走在靈柩前沿途丟買路錢,其餘人等抬著靈房、挽幛、花圈(有的還有紙汽車、紙電視機、紙冰箱之類),敲鑼打豉,送至安葬處。安葬後喪家治筵招待吊客。從安葬之日起,滿7天燒紙,叫“燒頭七”,然後“燒二七”、“三七”、第四十九天燒完。1999年政府大力推行殯葬改革,提倡、鼓勵火葬。黨政幹部、公職人員及其直係親屬死後,一律實行火葬,有的火化後將其骨灰土葬。
城鎮的喪葬一般是用發訃告代替報喪,用遺像代替靈位,用戴青紗代替披麻戴孝,用花圈、挽幛、挽聯代替供品,用默哀鞠躬代替叩拜,用開追悼會代替吊孝。追悼會結束後,舉行簡短的遺體告別儀式,然後吊喪者跟隨死者親屬或坐車或步行將遺體送至火葬場火化。2000—2005年,絕大多數城鎮居民遵從政府規定,除舊俗樹新風,實行火葬,但有少數居民依從舊俗土葬。
三、賀儀
生日賀。親戚、上司、好友或同事年歲進十,封贈紅包或攜帶壽聯、牌匾前往祝賀。1999—2005年,有的中、小學學生也時興上酒樓辦生日宴。
發財賀某人突發大財,邀請親朋商友同賀,樂收賀匾,拒收禮金。
親友子女考取大學,送錢或物品祝賀。
親友搬人新居,吃開鍋飯,送餐具或禮金前往祝賀。
親友商鋪開張營業,購花籃、賀匾前往恭喜發財。
親朋好友晉職升遷,徒手前往恭賀高升。
學校升學成績突出、商店開業、企事業單位獲得特殊榮譽等,橫幅標語當街,自我熱升學賀喬遷賀開業賀升官賀自我賀烈祝賀。邀請賀會議賀自我祝賀宣傳造勢,委托他人或其他單位製作署名布標,橫掛大街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