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號題記:“口口元二十年歲次壬申十二月庚午朔十八日丁/口前安嶽縣錄事騎都尉官授口品黎令賓願/口口造東麵三世諸佛口口口為口口亡母及亡/妻口造西麵救苦觀世音菩薩一龕三身並永為/口子前安居縣市令普口口助教虞烙男前州市/口口尉勳官七品虔運欽供養口上座玄應書”/

第39號造像龕,唐,方形圓弧頂,1.50x1.50x0.40米。三菩薩立像,通高1.40米,像高1.20米,有題記“口亡父前省事安嶽縣錄事奉製授簡州平泉縣令黎運欽供養”。

第40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2.20x2.00x0.40米。正壁刻三立像,通高2.10米,像高1.90米,中為佛像,左為比丘,右為菩薩。

第41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1.70x2.00x0.70米。正壁刻三觀音立像,通高1.70米,像高1.50米。

第42號造像龕,唐,雙層龕,外龕方形平頂,內龕方形圓弧頂,1.60x1.60x1.00米。一佛二菩薩立像,風化嚴重。

第43號造像龕,唐,雙層龕,外龕方形平頂,內龕方形圓弧頂,2.00x2.40x2.00米。正壁正中刻彌勒佛倚坐於須彌座上。左右壁各刻四菩薩立像,龕口刻二金剛,頭部大部分被毀。龕兩外側各刻一力士。外龕兩壁刻有供養人小像,風化嚴重。

第44號造像窟,唐,方形平頂,3.70x4.30x2.40米。窟內正壁刻三世佛立像,頭部已毀,通高3.30米,像高3.00米。右壁分27層刻坐千佛886尊,大部分已毀。整刻造像風化嚴重。

第45號造像龕,唐,已垮塌。原龕內有題刻一則。

第46號造像龕,唐,龕內正中刻釋迦佛坐像,通高1.40米,像高1.20米。左右壁各分上下兩層造像,上四下三,均為站像。(現已垮塌)

第47號造像龕,唐,龕內刻高1.00米一菩薩,高0.80米一力士。(現已垮塌)

第48號釋迦說法龕,唐,龕內正中刻釋迦佛坐像,通高2.40米,像高1.50米,左右各刻高1.5米一弟子17米一菩薩15米一力士站像。三壁上方刻天龍八部像。(現已垮塌)。

第49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2.60x4.20x4.50米。刻釋迦說法圖,正壁正中刻釋迦佛坐像,左側刻一弟子、兩菩薩、一天王立像。右側刻三菩薩、一天王立像,上部刻坐千佛230尊。龕外兩側各刻一力士。

第50號彌勒佛龕,唐,方形圓弧頂,2.00x2.00x1.80米。刻一佛兩弟子兩菩薩,左右壁上方刻天龍八部,龕口左右各刻一力士。

第51號釋迦說法龕,唐,方形圓弧頂,2.00x2.00x1.80米。龕內主尊為釋迦佛結珈趺坐像,其餘造像與50號龕同。

第52號唐碑,1.70x0.60米。字已風化。

第53號造像龕,唐,雙層龕,外龕方形平頂,內龕方形圓弧頂,2.40x2.00x2.00米。內龕正中刻一明王像,風化嚴重。外龕右側刻一菩薩立像。

第54號唐碑,1.5x0.6米。碑文十四行,每行用方格鐫字二十二個。部分字跡能辨認。《與地記勝》載:“唐西岩禪師受戒序,普州刺史韋忠開元十一年建”當指此碑。

第55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3.00x3.00x2.00米。刻釋迦說法圖,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薩、一力士,左右壁上部刻天龍八部,風化嚴重。

第56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6.00x6.40x3.30米。龕頂崩圯,刻內正中刻一佛,左右各刻兩菩薩,均為立像,下部風化殘毀。右壁上方刻三菩薩立像,後壁浮雕小千佛,龕右壁上方存有“前蜀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妝修殘記。

第57號造像龕,南宋,方形圓拱頂,1.80x2.40x0.60米。刻3坐佛像,經後人改刻。

第58號造像龕,南宋,方形平頂,1.60x1.10x0.80米。正中刻彌勒佛坐像,左右各刻供養人立像,頭均毀。龕內題記有“歲次丙辰慶元二年7月(公元1196年)”。

第59號造像龕,南宋,方形圓弧頂,1.60x1.20x0.80米。造像已風化。題記字跡模糊不清。

第60號造像龕,南宋,方形圓弧頂,1.50x1.30x0.80米。正中刻一佛像,左右各刻一供養人立像,風化嚴重。

第61號造像龕,南宋,方形平頂,2.00x1.20x0.40米。刻兩佛立像。

第62號造像龕,南宋,方形平頂,1.80x1.20x0.80米。正中刻坐佛像,左右各刻一供養人立像,風化嚴重。

第63號造像龕,唐,龕形已破壞,1.20x1.20x0.70米。刻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龕兩外側各刻一力士,均無頭,風化嚴重。

第64號造像龕,唐,雙層龕,外龕已破壞,內龕方形圓弧頂,1.20x1.20x0.60米。刻像和風化程度與63號龕同。

第65號造像龕,唐,龕形已破壞,1.40x1.20x0.50米。刻一佛兩菩薩立像,左壁已毀,右壁中部刻三供養人跪像。

第66號造像龕,唐,方形圓弧頂,2.10x1.90x0.70米。正中刻彌勒佛倚坐像,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薩立像,兩側壁上部刻天龍八部,兩外側各刻一力士。刻像頭均毀。風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