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設區、鄉、場、鎮。民國11年(1922),城廂五路為5鄉。民國18年(1929),建雲峰鎮、鼎新場,撤雙龍鋪,全縣設43鄉、場、鎮。民國21年(1932)改為鄉,廢原10鄉名。民國24年(1935)初,設4區,轄43鄉。同年8月鄉改聯保,增設鳳凰、人和、駿豐、來西、高屋、忠義、羅漢、龍鳳、瑞雲、永隆10聯保。全縣設53保。民國29年(1940),53保複為43鄉,並保留沒有場址的瑞雲、忠義、羅漢3聯保為鄉。全縣設2鎮44鄉。民國30年(1941),全縣設12個指導區77鄉鎮(949保、10251甲)。民國33年(1944)調整為2區、5指導區、52鄉、鎮。37年調整為2區、4指導區、52鄉鎮。

親中國成立後,相繼設立13個區,轄52個鄉(鎮)。鄉下設村組,鎮下為居民委員會、居民小組。1952年,設15個區99個鄉(鎮),1953年,調整為15個區101個鄉2個鎮。1955—1957年,又先後調整為10區1鎮78鄉,並以區公所駐地定命區名。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個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1961年全縣調為10區1鎮71個公社。1962年,增設城西、石橋、黃桷、龍西、玉帶、東勝、坪河、瑞雲、赤雲、伍堡、新建、解放、鞏固、新民、新橋、建華、文峰、龍居、建設等19個公社。全縣設10區1鎮90個公社。1964年設城郊公社。1974年,樂至縣紅星、悅來公社劃歸安嶽。到1982年,全縣為10區、1區級鎮、93個公社、6個居民委員會、13個場大隊、936個生產大隊、9665個生產隊。1985年,全縣設10區5鎮88鄉。

1986年,相繼撤銷永清、周禮、李家、馴龍、鎮子等5個鄉的建製,改為鎮。年底,全縣設10個區、10個鎮、83個鄉。1992年,撤銷嶽城、通賢、龍台、石羊、永清、李家、興隆、鎮子、周禮、馴龍10個區公所,並撤銷67個鄉鎮的建製;新建鴛大鎮等12個鎮,擴建嶽陽鎮和八廟鄉等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思賢鄉等6個鄉的建製,全縣共有38個鄉鎮。1995年在原10個區設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同年,省政府同意新建20個鄉鎮的建製。1997年,省政府同意將石橋鋪鄉、永順鄉新建為鎮,調整後全縣轄58個鄉鎮(22鎮,36鄉)。2001年撤銷工委,改設為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省政府同意新建11個鄉,全縣轄69個鄉鎮(22鎮,47鄉)。2004年,縣政府將縣良種場管理的關新村劃歸嶽陽鎮管轄,撤銷嶽陽鎮解放村;調整石橋鋪鎮村級建製,將原有的19個村調整為10個村,179個村民小組合並為68個。全縣有927個村、9580個村民小組。2005年底,因縣工業園區建設需要,恢複石橋鋪鎮桅壩村中的原長安村的3個村民小組的建製;核準並糾正永順鎮、周禮鎮等鄉鎮的村民小組實際建製。至此,全縣村民小組為9594個。

(第二章)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質地貌

一、地質概況

(一)地質構造縣域位於華夏係四川沉降地帶之川中褶皺帶,四川盆地川中台拱之次級構造單元,受龍女寺穹隆和威遠穹隆的製約。前者由龍女寺半環狀構造,巴中一儀隴蓮花狀構造和中台山半環狀構造所組成。其中以龍女寺半環狀構造規模最大,占該構造單元麵積的一半。後者受威遠輻射構造所製約。而安嶽正處於龍女寺半環狀構造和威遠輻射構造之間的三級構造單元安嶽鞍坡安嶽縣誌的中部。主要為龍女寺半環狀構造的影響。

縣域各類地質構造,始於燕山期,定型於喜馬拉雅山期。在喜山期曾受南北向反時針直扭和東西向順時針對扭兩種應力場作用,以直應力主;因應力場微弱,在縣域地表呈現以北東向褶曲為主含東西、南北向、弧形等18個小型背斜、向斜,組成排列有序的水平狀褶曲構造格局。其地表以褶曲為主,斷裂罕見;地層平緩,傾角0°至6°,一般為1°至3°:構造簡單,受力甚微,卷人不深,下至三疊係地層構造形跡已消失;新構造運動不顯著,表現為大麵積緩慢間歇性上升運動形成的丘陵地貌。

(二)地層展布縣域地殼較薄,厚約為38至39公裏。基底屬川中塊體,呈北東向發展,為強磁性岩塊,具有古老、剛性強、隆起、穩定等特征。蓋層厚約6公裏,由元古界震旦係、古生界二疊係、奧陶係下統,寒武係,中生界地層組成。蓋層的出露地層以中生界侏羅係為主,餘為新生界第四係全新統,總厚度453.47米。出露地層按由老到新分別為:侏羅係上沙溪廟組、遂寧組、蓬萊鎮組下段和第四係全新統地層。

二、地形地貌

縣域地貌以河穀階地、丘間穀地、緩丘平地、淺丘、中丘和高丘等六種地貌類型為主體。其中,淺、中、高丘地貌類型麵積為2197.7平方公裏,約占幅員麵積的81.7%,丘坡起伏20~200米,嶺脊延綿,多台階丘、方山丘、饅頭狀丘;河壩穀地、丘間穀地、緩丘平地麵積為492.27平方公裏,約占幅員麵積的18.3%。縣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丘頂海拔高度多在450~552米之間,中部高、兩邊低,形成自然分界線,分縣域為西南沱江流域片和東北涪江流域片。縣域海拔247~551.2米,最高處在西北部大墊與建華兩鄉界嶺王珣廟坡,海拔551.2米,最低處在東部白水鄉夏家壩瓊江河出界處,海拔24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