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該項工程位於荷蘭西南部萊茵河、馬斯河、斯凱爾德河三河交彙入海處,因此稱為“三角洲工程”。它於1954年開始設計,1956年動工,曆經30年的時間才竣工啟用。在這一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資金,據說大約有120億荷盾。另外,荷蘭人在鹿特丹以南的海灣之間修建了一係列水壩、防洪壩,使原有的海岸線縮短了700千米。在整個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運用了很多水利建設方麵的最新科研和技術。特別是在保護該地區的海生動物與植物方麵,采用了非完全封閉式大壩的設計方案。
三角洲工程是一項技術複雜、施工難度大的工程。因此曾經有人將這項工程比喻為人類的“登月行動”。不過,雖然三角洲工程的建設難度很大,卻給荷蘭西南部地區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不僅使荷蘭擺脫了水患的困擾,還改善了鹿特丹至比利時安特衛普的交通,從而促進了該地區以及全荷蘭的經濟發展,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節 “伯爵的樹籬”海牙
海牙是荷蘭政府和議會所在地,全國第三大城市,南荷蘭省首府,位於荷蘭西海岸距北海6.4千米的砂地平原上。麵積70餘平方千米,人口約44萬。王宮和政府,議會及外國使團亦設於此。溫帶海洋性氣候。
城西海拔4.5米,城東為低於海平麵的圍墾地。
1.從狩獵場到國際重鎮
海牙早年為荷蘭伯爵狩獵駐留地。13世紀開始發展,1648年後為荷蘭7省聯合行政機構和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所在地,成為國際性城市。
17-18世紀修起運河、港灣。18世紀末,所產銀器和瓷器頗有名,印刷和出版業發達。1795-1813年在法國統治下,城市衰落。法國占領結束後,又成為荷蘭王國君主駐地和行政中心。1870年以後經濟發展迅速,興建港口。1899年和1907年兩次在此舉行世界和平會議,成為永久性國際法中心,國際法庭設於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嚴重破壞,戰後重建和擴大。
為商業金融中心。印刷、造紙、食品加工與紫檀器具製造等工業均具較大規模。國內和國際的重要交通樞紐。文化名城和旅遊勝地。有14座博物館,藏有品種繁多的現代藝術品,古老的手工藝品、樂器和印刷品等。工業以機械、電器、印刷、造紙、木材加工和食品為主。商業、金融業發達。設有大石油公司總部。荷蘭及西歐運輸樞紐,交通便利。西歐文化中心,設有藝術學院、交響樂團和多個博物館,海牙風景畫聞名世界。
海牙,在荷蘭語中的意思是“伯爵的樹籬”,最初這裏是荷蘭貴族們的狩獵駐留地。1248年建立城堡。1280年四周建起了“爵士宮”等建築,13世紀成為皇家的行宮,後來成為總督的駐地,並逐漸形成了城市的核心部分,稱“賓尼霍夫”。1350年,市北開挖了哈夫瓦季弗人工湖(現仍為當地名勝之一)。14世紀,王宮區西麵建起了村莊。1580年荷蘭最早的議會會議就在“賓尼霍夫”(內院)舉行。1585年尼德蘭聯合省和荷蘭省府機構遷到這裏。17、18世紀市內的建築不斷增加,修起了運河,建起了港灣,漸漸成為了全國的政治中心。19世紀初,荷蘭首都遷往阿姆斯特丹,但王宮、議會、首相府和中央各部仍留在這裏。
從17世紀起,海牙逐步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城市,一些國際性會議常在這裏舉行。1668年,英國、瑞典和荷蘭3國同盟條約和1717年英國、法國和荷蘭3國同盟條約均在此簽訂。1899和1907年兩次國際和平會議也在這裏舉行。至今,在城市郊區還完好地保存著一座名為“林中之屋”的別墅,這就是第一次和平會議的會址。1913年建造的和平宮雄偉巍峨,是國際常設法庭所在地。1969年又建成了荷蘭會議中心,可容納9000名代表。不少大石油公司的國際總部也設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