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3世紀,隨著李查維時期的藝術漸漸衰落,一個生機勃勃的王朝——馬拉王朝登上曆史舞台,這一時期,藝術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隨著印度教傳入尼泊爾,印度教和佛教也相互融合,這不但體現在文化上,也充分體現在宗教建築形式上。從此,尼泊爾進入了一個石刻、金屬工藝、繪畫和木刻的“文藝複興”時期。這一“文藝複興”之興起應歸功於尼瓦爾人的天才。同時,隨著藝匠、商人的交流和傳播,中國西藏和內地、印度、蒙古等國的文化藝術也紛紛傳到了尼泊爾,促進了尼泊爾文化的融合和發展,熔合成一種新的、完全具有本地風格的文化。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仍然是以宗教象征主義為主,既有佛教題材,又有印度教的題材。
這些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裝飾著寺廟、宗教庭院、宮廷和有錢人的住宅,歌頌神和已成為“神”的國王的美德和善行。
在馬拉王朝期間,金屬塑像取代石雕成為其最主要的雕塑藝術形式,像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克塔普爾高大雄偉的金身國王塑像、帕坦老王宮中的雄偉的甘加女神像、斯瓦揚布寺的兩個優美的度母,都是金屬雕塑的代表作。這一時期重要的寺廟都加了金汞合金的屋頂。金、銀、銅和其他金屬的工匠的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其他諸如木刻、象牙雕刻、赤陶和燒磚等手工藝也同樣非常繁榮。馬拉時期的工藝以精巧和複雜為特征,它取代了李查維時期簡潔探索的風格。在馬拉王朝統治的數個世紀中,尼瓦爾工匠用他們創造的各種奇跡裝飾了幾乎每座寺廟和重要建築。
馬拉時期尼泊爾各地的金屬雕塑主要集中於帕坦。帕坦被稱為金屬工匠的城市。14世紀的金廟充分顯示了這些金屬工匠們的高超藝術。西藏的訪客們對這座金屬工匠之城如此陶醉,以至於把它叫做“永恒的自我”。與此同時,穀地的另一座城市巴克塔普爾卻在木雕和木頭建築方麵創造奇跡,並在石雕方麵繼承和發揚了雄渾的傳統風格。
在馬拉王朝統治的數個世紀中,尼泊爾工匠用他們創造的各種藝術樣式裝飾了幾乎每座寺廟和重要建築。這種風格對於周邊各國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深深的痕跡。拉薩的大昭寺,就是受其影響而建成的建築藝術精品。
馬拉王朝在18世紀的覆滅,標誌著尼瓦爾藝術也告別了它的黃金時代。在104年的拉納家族統治時期,它甚至受到壓製。自從1951年沙阿王朝恢複了統治以後,尼瓦爾藝術又開始得到恢複。不過,現在的手工藝業大多是為了賺取利潤,不太考慮它的藝術價值,因此失去了當年的恢宏氣度和藝術魅力。
20世紀70年代,尼瓦爾藝術曾一度短暫出現過複興時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手修複加德滿都的老王宮和西德政府出資翻修巴格塔普爾的一些重要建築時,穀地的工匠們又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才華。這說明古老的工藝仍然存在,隻要得到適當的資助和鼓勵,就會恢複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