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巴菲特的經濟量尺

當巴菲特考慮增加一項新投資時,他首先看看他已擁有的投資,再看看新購入股是否比原來的更好。伯克希爾今天使用的是一根經濟量尺,用以比較可能購進的企業。查理·蒙格強調說:“巴菲特所說的話幾乎對每位投資者都是很有用的。作為一名普通人,你能擁有的最好的東西莫過於你的量尺。”查理下麵的這段話道出了增加投資價值的最關鍵的一步也是被廣泛忽略的秘訣:“如果(你打算購買的)新股並不比你知道的其他股好多少,這說明它沒有達到你的門檻要求。這就淘汰掉你所見到的99%的股票。”

基於目前你所擁有的投資,你手邊又有了隨時可供調遣的經濟標準——一根量尺,你就可以以多種形式為你自己的經濟標準下一個定義了,例如全麵收益,股本回報,安全邊際等。當你買賣你證券投資中的某家公司的股票時,你或是提升了或是降低了你的經濟標準。作為一個長期持股的券商,作為一個相信未來的股價一定會與其經濟效益掛鉤的券商,你的工作就是不斷想辦法提升經濟標推。蒙格說:“這是件十分傷腦筋的工作,而且商學院總的來說不會在這方麵教你什麼。”

如果退一步想一想,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是一根量尺。它是由500家公司構成的,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經濟回報。為了逐步超出這500家的業績——即提升業績標杆——我們必須聚集並管理一批公司的證券,它們的經濟效益要優於上述500家經濟效益的平均加權指數。

原來經營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該公司後來與沃爾特·迪士尼公司合並)的湯姆·墨菲對經濟效益標杆有著深刻的理解。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經營著一係列媒體公司,將這些公司的經濟效益聯合起來加權就構成了股民的經濟回報。墨菲深知要提升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的價值,他必須找到那些能提高現存經濟標杆的公司。墨菲曾說過:“券商的職責不是找出使火車變長的方法,而是使火車跑得更快的方法。”

由於集中證券投資經常在價格上滯後於股市,你不要錯誤地認為可以以此為借口忽略對公司業績跟蹤的責任。從使用經濟效益標杆伊始,不管市場多麼詭秘,你都要把握好選股購股這一關口。誠然,集中投資券商不應淪為股市狂想的奴隸,但是你應對你所持股公司的所有經濟波動做到心中有數。

不管怎麼說,如果一位集中投資券商對其所投公司的經濟情況都不甚了解,又怎能指望“市場先生”對你所選購的股票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回報呢?

28.3集中投資的期限就是永遠

集中投資必須是長期投資。如果我們問巴菲特持股的最理想期限,他會說“永遠”——隻要企業仍然產生高於平均的經濟效益,而且管理層仍以理智的態度分配公司的收益,這個股就要繼續保持。他解釋說:“按兵不動是聰明的策略。我們不會——其他多數企業券商也不會由於聯邦儲蓄的貼現利率的小小改變,或由於華爾街的某位權威人士改變了對市場的看法就瘋狂地拋售非常有利可圖的企業。我們把持著最優秀企業的股票,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改變戰術呢?”

如果你擁有的是一家很差的企業,你應該及時將它出手,因為隻要丟棄它你才能在長期的時間裏擁有更上乘的企業。但如果你擁有的是一家優秀企業,千萬不要把它出售。巴菲特解釋說:“如果實施得當,一項低周轉率投資戰略應該產生的結果是擁有少數幾種證券,但這幾種證券卻代表他整個投資的大部分比例。這就相當於購買幾位傑出的大學籃球明星的未來收益股權的20%,他們當中有些人會繼續成為NBA的明星,而從他們身上獲取的收益將很快占據所收取會費來源的絕大部分。如果某些人建議讓投資者賣掉他最成功的投資,理由是他們占據整體投資比例過大,這就相當於讓公牛隊賣掉邁克爾·喬丹,因為他對公牛隊的作用太過重要。”

這種如同旱獺般行動遲緩的證券管理策略,表麵看起來古怪離奇,特別是對於那些習慣於經常性進行積極動態買賣的人尤為如此。但是我們還要指出,這樣做除了能增加高於平均水平的資本以外,還有其他兩項經濟利益值得注意:

(1)它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因為你可以省掉大量的換手交易,從而避免交易過程中繁瑣的中間環節,這節省了你寶貴的時間,在這些時間你完全可以做別的賺錢的事,當然中間費用也大大減少了。

(2)它增加稅後利潤。這主要包括交易中的印花稅和每筆交易完成後的結算所得稅賦。

每項經濟利益都是很有價值的,二者相加所得的好處更是無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