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確定衡量業績的尺度

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哪怕股市關閉一二年我也不在乎。畢竟股市每周六、周日都關閉,我從未為此著急過。”當然,“活躍的交易市場是好的,它會時不時地為我們展現出令人垂涎三尺的機會,但這決不意味著這是必需的。”

為了更全麵地理解上述這番話的含義,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他下麵的這段話:“我們對我們所持證券的交易情況的持續不明朗並不大擔心,我們擔心的是我們的子公司‘世界書市’或‘費可海姆’缺乏每日股市報盤信息。最終我們的經濟命運還是由我們所擁有的企業的經濟命運所決定的;不管我們是部分擁有股權還是全部擁有股權(以股票的形式)。”

如果你擁有一家企業,又得不到企業每日股市的報盤情況,你怎樣衡量它的業績,決定它的進展呢?很有可能你會衡量它的收益增長情況,或運營成本的改善情況,或資本花費的降低情況。你隻有借助企業的經濟狀況來指導你,告知你的企業是增值了還是貶值了。在巴菲特心目中,衡量一家私有企業業績的(石蕊)試紙與衡量一家公開上市企業業績的試紙沒有什麼區別。

“查理和我通過企業運營結果——而不是通過每日甚至每年的股價報盤來告知我們的投資成功與否。”巴菲特解釋說,“市場可能會對企業的成功忽略一時,但最終它會證實企業的成功。”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指望市場對我們選擇了正確的公司給予回報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在企業的經營效益與未來股價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呢?如果時間拉得足夠長,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有人利用在實驗室裏建立的1200家公司的幾組數據,仔細研究了在不同階段裏企業收益與股價之間表現出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決定企業收益與股價之間關係的密切程度的最大相關因素是時間。他們發現時間越長,相關性越大,如:

當持股期為3年時,相關係數為0.131~0.360(0.360的相關係數意味著價格方差的36%由收益方差來解釋)。

當持股達5年時,相關係數為0.374~0.599;當持股期為10年時,相關係數增至0.593~0.695;當持股期為18年時,收益與股價的相關係數達到0.688——具有顯著意義的相關性。

這就驗證了巴菲特的論點,如果時間足夠長,一個效益好的企業定將產生出強勁的股票。然而他對收益向股價的轉換過程持謹慎的態度,認為它是“不平衡的”也是“難以預測的”。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收益與股價之間存在著越來越大的相關性,但它並不總是可以預知的。巴菲特說:“從長期角度講,市場價值與企業價值是齊頭並進的,但在某個單一年度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神秘莫測的。”65年前,本·格雷厄姆也這樣教給巴菲特他們同樣的一課。他說:“隻要企業的內在價值在以令人滿意的速度增長,那麼它是否也以同樣的速度被別人認可它的成功就不重要了。事實上,別人晚些認可它的成功反而是件好事。它可以給我們留出機會以較低的價格買進高質量的股票。”為了幫助股民了解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大量普通股投資的價值,巴菲特發明了“全麵收益”一詞。伯克希爾的全麵收益是由它的聯合企業(分公司)的營業收益、留成收益以及稅收折扣所構成的。當然隻有當留成收益被實際支出的情況下伯克希爾才會支付稅收折扣。

所謂留成收益(也可稱為未分配利潤)是指公司沒有將利潤以紅利的形式支付給股民而是將它再投回公司的那部分實際收益。在過去的這些年裏,伯克希爾來自其所持有的大量的普通股的留成收益的數量是非常可觀的,這些普通股包括可口可樂、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吉列、華盛頓郵報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到1997年,留成總收益額為7.431億美元。根據公認會計準則(GAAP),伯克希爾不能將其留成收益計入損益表中,盡管如巴菲特指出,留成收益有其明顯的價值。

全麵收益這一概念最早是為伯克希爾的股民們設立的,但對那些尋求理解自己證券投資價值方法的集中投資券商來說,這一概念也代表了重要內容,特別是當股價經常與公司潛在經濟價值彼此脫離時。巴菲特說:“每個投資者的目標應當是創立一種證券投資(事實上是一家公司),它能夠為投資者在10年左右的時間裏帶來最高的全麵收益。”據巴菲特說,自1965年以來(即巴菲特接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這年),公司的全麵收益與其證券市值幾乎同步增長。然而二者並沒有形成固定同步移動的關係。利潤超前於價格的事情時有發生(即本·格雷厄姆著名的“市場先生”被過度壓製了)。在另一些時候,也出現過價格超前於利潤的現象(即“市場先生”處於無法控製的過熱狀況)。我們要記住的重要一點是二者在長時期裏的關係是同步的。巴菲特告誡說:“這種戰略將迫使投資者從長計議,放眼未來的市場,從而取得優異的成績,而不是僅看短期市場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