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更確切地說,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其實,“三教九流”的本意,是指三種宗教和九種學術流派。
關於“三教”,漢代儒學家認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這些道德規範與禮儀文飾,總稱為“三教”。這是關於三教最早的說法。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儒教、道教發生論戰。三國時,吳國的孫權和上書令闞澤談話中所提到的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573年,北周武帝親自召集百官及沙門道士等“辨釋三教先後”問題,最後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後”的結論。從此後人說三教即為儒、釋、道。
“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誌》。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陰陽家:戰國時提倡陰陽五行之說的學派,代表人物是齊國的鄒衍。
法家:戰國時主張法治的重要學派。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商鞅、申不害,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戰國時的學派,又名“辯者”,是古代的邏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
墨家:戰國時的學派,提倡“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爭)”、“節用”、“節葬”等。創始人是墨翟。
縱橫家:戰國時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策士中有“合縱派”和“連橫派”。代表人物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這兩類策士統稱“縱橫家”。
雜家: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派思想的學者,他們的特點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淮南子》。
農家: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
上述為“三教九流”的原意。後來,人們把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稱為“三教九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把它作為貶義詞,泛指那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行當的人。
其實,中國曆史上對人群的劃分,最早是從商周開始的,士農工商,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後來越分越細,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類。其中,除了三教沒有爭議外,九流的說法莫衷一是,到後來九流也不夠了,於是按照上中下三類區分,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是並沒有一種統一的說法,各種版本都有。比較流行的關於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的劃分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燒鍋,六流當,七商,八客,九種田;中九流: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幫,五剃頭,六吹手,七戲子,八叫花子,九賣糖。
第二種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給家畜配種)九娼妓。
到了元朝的時候,統治者按人們所從事的職業,把被征服的臣民詳細劃分為十個等級,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值得注意的是,元朝統治者是騎在馬背上的征服者,敵視知識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