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ZD思想的演變(1 / 1)

ZD思想演變的階段

零缺陷管理哲學(Crosbyism)是克勞士比先生在與世界接觸的75年的漫長歲月裏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回顧他的職業生涯並解構他的心路曆程,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Crosbyism演變的脈絡與發展階段:

探索期(1952—1957)——他在克羅斯萊公司和本迪克斯公司工作期間,擔任質檢員、質量工程師和可靠性工程師,並兼職售貨員,用醫學的思維和售貨員的邏輯思考工業組織,提出了“缺陷預防”的概念和質量的基本定義。

形成期(1957—1965)——他在馬丁公司當質量經理和“潘興”導彈項目經理期間,從人類學和管理學方麵省思,提出了“零缺陷”的概念和“過程管理”的方法,並付諸實踐。

發展期(1965—1979)——他在ITT擔任質量總監和公司副總裁期間,從經營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用錢來衡量質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從文化變革的戰略層麵提出了“質量組織”“質量學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並一一付諸實踐。

成熟期(1979—2002)——他在擔任ASQ(美國質量協會)總裁並創立、領導“克勞士比學院”期間,提出了“質量免費”的原理、質量管理的“四項基本原則”、組織的“質量完整性”概念、“質量領導力”概念以及“創建質量文化”、創建“永續成功的組織”和“可信賴的組織”的理論與方法。

我們不難發現,Crosbyism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與他獨特的個性和曲折的生活履曆分不開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是從商界的底層起步的,一步步晉升,幾乎做過每一種工作。檢查員、測試員、助理領班、初級工程師、總工程師、部門負責人、經理、總監、集團公司副總裁——所有這些我都經曆過。如果命運讓我相信工程或會計之神,我是不會接受這種‘指甲黑黑’的教育的。”

公正地說,在西方的所有管理大師中,克勞士比是唯一一位接受這種“指甲黑黑”教育的過來人,也可以說是唯一一位從實踐升華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質量導師。雖然說,無須自己孵出小雞之後才能夠總結出孵化的道理,但是,畢竟管理,尤其是質量管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問,不親口嚐嚐,是很難知道梨子的滋味的。這就是為什麼Crosbyism在西方被稱為“實用主義方法”的原因。

ZD思想的發展因素

正是克勞士比的獨特經曆,使他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並用不同的眼光去感受、體察和思考不同的組織及其關係,使他比別人更有機會透過繁雜的現象洞穿組織的本質。概而論之,有五種因素在推動著Crosbyism的形成與發展:

醫生的視角——作為出身於醫學世家、自己也開過診所的克勞士比,看問題時,與工業界人員的最大區別就是:他是人本主義的、事前預防式的思維,而後者則是物理主義的、事後驗屍式的心態。換言之,克勞士比用“預防係統”取代了傳統的質量檢驗和控製方式。

店員的感悟——由於生活壓力,克勞士比到一家男士專賣店做兼職售貨員,這讓他深刻認識到“滿足客戶的需要”對於質量管理的意義,領悟到了質量工作與客戶忠誠度、與利潤之間的內在聯係。

項目的實踐——作為管理上千人的“潘興”導彈的項目經理,他清楚地知道使用統一的質量定義形成共同的工作語言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持續地關注內部過程之間的關係改進,尤其是改善與客戶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

高層的承諾——貴為35萬人的集團公司副總裁,他始終堅持“質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結果”,而不是技術活動,隻有改變現有的工作習慣與心智,才能獲得機會和利潤。因此,他要求高層管理者必須緊緊地抓住兩點不放:一是製定政策以表心跡,“兩個堅持”——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態度,堅持“從上往下掃樓梯”的工作方法;二是用卓越績效衡量質量以獲得價值。

企業家精神——從單槍匹馬打天下到5年後在華爾街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上市的谘詢公司,並實現了全球化運作,克勞士比成為美國的“商界傳奇人物”。他深知客戶、員工和供應商對於一個組織的意義。他提出了未來的質量解決方案——“完整性”(財務、品質和關係)的概念,並將“創新與適應”的精神根植到現代質量管理中,其目的就是要創建“可信賴的”“永續成功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