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附近還會形成金屬礦和硫磺礦,個別地方由此產生可治療疾病的溫泉和礦泉。
火山與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當地數百萬人信仰的核心。
居住在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在19世紀被歐洲傳教士感化而皈依基督教,但至今仍有許多人相信最早的人類是順著一根竹竿從天堂滑落到帕斯克布希火山的。騰格爾人是生活在東爪哇省的布羅莫火山的印度教教民,他們要定期攀上繚繞著嗆人的硫磺雲的山頂,往火山口裏扔錢幣、蔬菜和雞,偶爾還扔上一隻山羊。弗洛勒斯島的納奇人像該島大多數人一樣信奉天主教,下葬時卻總是讓死者的頭朝南,正對著埃普羅布火山雄壯的峰巔。在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巴厘島,火山也同樣神聖,尤以該島的最高峰阿貢火山為尊。據說真正的巴厘島人即使蒙上雙眼也知道阿貢火山的方位,許多人睡覺時頭都朝向它。參加競選的人競選前都要去拜火山,祈求好運。可以說,印尼的火山是個文化大熔爐,這個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的國家因火山而凝聚在一起,對火山的崇拜近乎一種民族特征。印尼到處都有火山、地震等天災,對印尼人來說,搬到哪裏都一樣,倒不如繼續在熟悉的火山下坦然安居。於是,印尼的火山就以這樣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存在著。
第二節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雖然沒有像中國和埃及一樣被列入世界文明古國,但它也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相當悠久的曆史。“印度尼西亞”這一名稱卻是近代才出現的。近代以前,在現今印尼的領土上,隻存在過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國,而未形成過統一的國家。1850年,印度尼西亞這一名稱由一位叫羅甘的英國學者提出,當時是作為一個地域概念提出的。羅甘在其學術著作中使用的Indonesia一詞,是由拉丁文的indo和希臘文的nesia兩詞組成的,Indo意為“印度”,nesia意為“群島”,兩者合起來意為“印度洋上的群島”。
1922年印尼國內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在荷蘭留學的荷屬東印度的學生成立了“印度尼西亞協會”,將他們的國家稱為印度尼西亞,並提出了爭取印度尼西亞獨立的口號。這是印度尼西亞最早被作為國名使用,而後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印尼宣布獨立時,在其獨立宣言中正式采用印度尼西亞作為國名,從而使這一國家名稱具有了法律地位。
1.回首風雲歲月
印度尼西亞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
它疆域遼闊、風光秀麗、物產豐富,而這片土地,又承載著怎樣悠久而坎坷的曆史呢?
印度尼西亞雖然沒被列入世界文明古國的行列,但它有著相當久遠的曆史,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根據考古發現,遠在50萬年以前,在爪哇島上就已有被稱為爪哇猿人的猿人存在。大約從公元前4萬年起,這裏的原始居民就已經進入了氏族社會,他們的生產與文化均有較大程度的發展,學會了使用石器、骨器和角器,從事采集、狩獵和捕魚等簡單的生產勞動,過著原始的群居生活。在沿海地區,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剩餘產品出現,私有製隨之產生,國家隨之出現。
在印尼古代社會的發展中,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內,曾受到印度文化的深遠影響。大概在公元1世紀前後,由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印度人陸續飄洋過海到印尼定居,他們帶來了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向印尼輸入了印度的語言、文字、文學、曆法、農具及工藝等,對印尼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時,印度人還帶來了他們的政治製度,印尼曆史上的許多國家,比如達魯馬、古戴、訶陵、夏連特拉及室利佛逝等國都是由印度人建立的。
印尼奴隸製國家約在4世紀時出現。據碑文記載和考證,印尼最早出現的國家是公元5世紀加裏曼丹東部的古戴和西爪哇的多羅摩,據分析,當時印尼已經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響。
訶陵王朝7世紀中興起於中爪哇,公元640年曾遣使訪問中國。7世紀後期,國人推女子悉莫為王,征服了中爪哇和東爪哇的28個小國。
國內刑法嚴明,道不拾遺。《新唐書》中對此有所記載:“至上元間,國人推女子為王,號‘悉莫’,威令整肅,道不舉遺。大食君聞之,齎金一囊置其郊,行者輒避,如是三年。太子過,以足躪金,悉莫怒,將斬之,群臣固請。悉莫曰:‘而罪實本於足,可斷趾。’群臣複為請,乃斬趾以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