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走吧,去越南(1)(2 / 3)

胡誌明故居位於巴亭廣場旁的主席府內。主席府的主體建築是一棟由德國人建的法式別墅,頗為豪華,但這並不是遊客們要參觀的胡誌明故居,生活極為簡樸的胡誌明主席其實一直住在別墅旁的電工宿舍裏。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胡誌明的生活正是對《陋室銘》的現代版、越南版的詮釋。

書寫著“萬世師表”四個大字的漢字匾額高懸在文廟的大拜堂正中,匾上注明是“康熙禦書”。文廟建於公元11世紀,是越南曆代封建王朝祀奉孔子的地方,是文化教育中心。同時,文廟也見證了中越文化的交流。文廟以“進士碑”而聞名,一隻隻活靈活現的石龜昂著頭,馱著做工精細的進士碑。目前文廟的建築大部分是17世紀黎朝的建築,盡管已經過多次重修,但文廟依然保留著其古老的特色。每年春節,文廟總是要舉行幾天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動,還要舉行書法、吟詩、鬥鳥等文化娛樂活動。吟詩在越南很普遍,演員們隨著悠揚的琴音聲情並茂的吟唱讓人樂而忘返,如癡如醉。

獨柱寺被譽為越南的“國寶”,是越南獨具特色的古跡之一,建於1049年的李朝。該寺建在靈沼池中一根大石柱上,所以叫做獨柱寺。民間傳說李太宗年高無嗣,某天晚上夢見觀音菩薩手托嬰兒,立於水池中的蓮花台上,不久便得子,李太宗大悅,於是下令仿照水蓮花建寺。獨柱寺全部用越南本地出產的貴重木材建成,造型美觀。如今遊客看到的獨柱寺是1955年越南人民重建的,因千年古跡在前一年被法國殖民者炸毀。

法國建築遺跡及環城的綠樹賦予了河內浪漫氣息。越南曆史博物館、越南革命博物館等均建於法國殖民統治時期,具有歐洲風格。當時為殖民者所用,現今已成為越南人民文化交流,了解世界曆史和越南曆史以及觀光遊覽的平台。

越南曆史博物館靠近紅河大堤,於1958年建成。這裏原來是於1932年建成的法屬時期的遠東博物館。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法國於1958年將這個博物館移交給越南。改造整理後,1958年9月3日,這裏作為越南國家的曆史博物館,開始對外接待參觀者。

曆史博物館十分注重搜集保存有曆史價值的珍貴文物。經過30多年的考察搜集,曆史博物館陳列的曆史文物已經增加到7萬多件,比1958年時增加了一倍多。

越南革命博物館建成於1959年2月3日,位置在曆史博物館的西北方。博物館的數十間陳列室陳列著5000多件實物、資料,生動、係統地概括並介紹了越南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在越南開展革命運動的曆程。博物館中收藏著許多極為珍貴的革命文物。

館裏藏有越南共產黨從地下活動到公開活動時期出版的各種報刊,還有各國領導人贈送給胡誌明主席的禮品。特別是存有胡誌明主席的各種珍貴手稿,如1946年1月5日胡誌明主席《關於當前緊急工作的指示》的手稿、《全國抗戰號召書》的手稿、《獄中日記》的手稿等。

經過40多年的運營與建設,越南革命博物館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研究越南革命運動曆史的重要場所,接待過上千萬人次國內參觀者,以及來自世界各地100多個國家的眾多外國人,其中也包括許多國家、政黨、國際組織的高級領導人。

越南軍事博物館在河內巴亭廣場以東約600米的地方,建成於1959年12月22日,即越南人民軍建軍15周年的紀念日。它係統地介紹了越南革命武裝力量在越南共產黨領導下建設、成長、戰鬥和勝利的曆程。博物館的室內麵積3200平方米,21個陳列室介紹了24個專題。

在麵積為2000平方米的室外場地上,陳列有包括飛機、大炮、坦克在內的各種實物。

越南軍事博物館設有一個分館,那就是坐落於西北萊州省當年奠邊府戰場的奠邊府博物館。在過去的40多年裏,越南軍事博物館不僅在河內舉辦過多次專題展覽,而且到各地的部隊駐地和居民區舉辦流動展覽。奠邊府博物館也接待過了上千萬人次的國內參觀者和數以萬計的外國參觀者。

河內外表滄桑而平靜,但也不盡然。外國遊客把河內稱做“摩托車王國”。在河內,無論是在鬧市中心,還是在偏僻的小巷,都可以見到一輛輛五顏六色、品牌不一的摩托車穿梭而過。白發蒼蒼的老太騎著摩托車風馳電掣般從身邊經過,一輛摩托車上載著一家四口是常事,越南人常把摩托車當運輸工具,將豬、牛等一同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