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切加賴主宰西班牙戲劇舞台長達1/4世紀。他不僅是劇場觀眾的偶像,也是第一位在國外引起轟動的西班牙戲劇家。男女演員競相扮演他的經翻譯改編的劇本的角色。
埃切加賴很晚才從事戲劇創作。他對政治的幻想破滅之後,不願重操早年的學術工作,於42歲時寫了第一部戲劇。考慮到自己是財政部長,他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作者,便用霍爾格·海亞塞卡這一名字簽署了《支票本》(1874年),不過這一手法並未能瞞過觀眾。他到1916年去世時,已寫了68部戲劇,絕大部分帶有悲劇性。
人們一般將埃切加賴歸於新浪漫主義。他認為自己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風格上都直接繼承了何塞·佐裏拉·伊·莫拉爾和安格爾·德·薩弗德拉《裏伐斯公爵》的抒情的、歌劇性的浪漫戲劇。埃切加賴十分喜愛浪漫派戲劇的形式及其正劇特性,並繼承了西班牙寫詩體嚴肅劇的傳統。他早期兩部成功作品的標題就證實了這一正劇特質:一部叫《劍柄》(1875年),另一部是《死亡穀底》(1879年)。
不過,埃切加賴的戲劇並非簡單模仿其先驅。他的內心也許還停留在過去,他那富有創新精神的、進步的頭腦卻是堅定地植根於眼前的問題。由此產生了一種異乎尋常的混合體:在浪漫主義的基座上矗立的是一座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交融的倫理戲劇大廈。埃切加賴這位自由思想家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宗教寬容。
在《圓柱與十字架》(1878年)中,他抨擊了羅馬正教的極端主義;《嘴唇上的死亡》(1880年)則攻擊加爾文教的迫害情況;在《兩種狂熱》(1887年)中,他抨擊了無神論,也抨擊了宗教偏執。
1882年寫成的標題為“職責的衝突”再好不過地表明了他戲劇的主導原則和思想。埃切加賴沒有放棄他的浪漫主義衝突和正劇特征,但依然借助其數學上的精確性構造了一個情境,其中的正反麵主人公不得不作出極為痛苦的道德抉擇。在他所有的劇本中,此類折磨人的矛盾境地最後總是歸於失敗。埃切加賴總是一成不變地堅持把結尾寫成悲劇。他堅信,戲劇的崇高“就在於痛苦、悲傷與死亡之中”。
他一生最著名的劇作《蠢人還是聖人》(1895年)最清楚不過地展示了這一戲劇哲學。正麵主人公唐·洛倫索在女兒即將嫁給一富有貴族的前夜發現自己是被領養的,因而無權享用現在的財富和名望,他的一生都是一個謊言,事實上他是仆人的兒子,而當初主人領養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他不得繼承財產。他沒有讓步,沒有放棄自認是自己道德義務的忠實。盡管將真實情況公開會毀掉全家人,他還是這麼做了。
此時他的生母已將唯一的憑證燒毀,使他無法證實自己的真正身世。
洛倫索被全家人當做瘋子送進了瘋人院。最後,他裝起瘋來:他瘋了,因為這世界需要他瘋。精神失常成了他唯一的逃避矛盾境地的出路。這部作品以其慘痛的主題——在現代世界,正直的人性隻被當做瘋狂——成了埃切加賴經久不衰的成功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