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著名書家魏振皆與他的後學者(4)(2 / 3)

郭扶正(1930—)筆名宋廓,甘肅蘭州市人。甘肅書協會員,蘭州市書協常務理事,蘭州市文聯委員,甘肅省特級教師。他自幼研習書法,上追漢魏,效法“二王”兼及孫過庭、李北海、顏真卿諸家。其書作注重神采氣韻,運筆沉著遒勁。

駱石華(1920—),甘肅蘭州市人。蘭山印社社長,蘭州聚文社、甘肅省老年書畫協會會員、甘肅畫院顧問、甘肅省文史館員。他精於篆刻,其作品入選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及日本、香港等地書法展評活動,並獲獎。

蒙子軍(1939—)齋名山風堂。生於陝西涇陽。1954年入西安美術學院附中學習,1958年入伍,在蘭州軍區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四十餘年。蘭州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副主任,中國書協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評審委員會主任,甘肅省文聯委員。他注重廣泛吸取,集眾長而獨運,以行草見長,喜用雞毛作書,結體險奇峻峭,用筆雄強而酣暢,風貌別具。

肖弟(1935—),上海市人,畢業於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甘肅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擅長書法、版畫,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海外大型書展,並應邀在日本、韓國、巴西等國展出。

張邦彥(1914—1988)字壑翁,甘肅天水人。甘肅省博物館考古副研究員。他自幼臨習曆代名家碑帖,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後,著意於甘肅出土漢簡,心追手摹,書風由此一變,融合碑帖簡於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參加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文藝作品評獎,獲書法二等獎。另有許多作品散見於多種報刊。

金玉振(1907—1983)字醒如,甘肅榆中人。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委員,蘭州飛天書畫家協會顧問等。他一生追求書法藝術,工各體,善詩文,尤精楷書、小篆等。建國後,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畫展覽,並多次獲得書法一等獎。

新時期書法姹紫嫣紅

文革以後,隨著甘肅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書法家,這個群體從數量上來說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又比任何一個時代更為寬泛,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繼承廣泛的書法家群體。新老書法家星光燦爛,爭芳吐豔。甘肅書法事業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7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8周年,由甘肅省群眾文藝工作室舉辦了“甘肅書法藝術展覽”。這次展覽展出作品233件,篆刻230方,展示了甘肅書壇的複蘇氣象。

進入新時期之後,甘肅書法事業迎來了姹紫嫣紅的春天,揭開了新的篇章,真正開始了全麵的發展階段,果實累累,豐富多彩。1977年國慶,由甘肅省群眾文藝工作室舉辦了“甘肅書法藝術展覽”,其中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墨跡(複製品),還有郭沫若副委員長1971年參觀劉家峽水電站時的詩作、墨跡和北京、上海、廣州、江蘇、陝西、青海等部分書法家的作品。這次規模宏大的書法展覽充分顯示了隴上書法河納百川的氣象。

1980年8月,中國書協甘肅分會籌備組的成立,則標誌著甘肅省的專業書法學術團體和組織機構建設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反映出黨和政府對書法事業的支持和重視。籌備組由王創業任組長,應中逸、陳伯希、尹建鼎、朱德忻、趙正、蒙子軍、何裕、肖弟等人為籌備組成員。甘肅書協(籌)自成立至1990年召開全省第一次書法家代表大會,宣告甘肅書協正式成立的十年間,在聯係和團結廣大書法藝術創作者和愛好者,開展各種書法展評活動,進行海內外書藝交流與研究方麵做了大量的艱苦的工作,為進一步發展甘肅省的書法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著甘肅書協的正式成立,甘肅省的書法藝術事業也步入了一個全麵的發展繁榮時期。各級各類行業的、民間的書法藝術研究組織、機構和團體紛紛組建,各自擁有一大批熱愛書法事業、潛心書法創作的書法愛好者,他們積極開展各種規模和層次的書法展評活動,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培養和壯大書法藝術隊伍,提高書法藝術水平,適應時代要求,探索如何與市場經濟相協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宣傳和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促進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由於影響巨大,成績顯著,得到了各級黨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