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撥亂反正恢複重建 改革開放步入正軌(3)(1 / 3)

各類教育辦學體製的深化改革。根據國家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全市建立了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以及私人參與相結合的辦學體製。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主要由政府來辦,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按照國家《義務教育法》、《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以及有關政策規定采取多種形式辦學,積極動員社會力量麵向勞動力和人才市場的需要,興辦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1991年,蘭州市完成各縣(區)重點辦好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的任務,同時調整城鎮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與布局,以提高辦學效益。1993年,蘭州市提出加快職業技術教育的“四開放”政策,即開放招生計劃、開放收費標準、開放專業設置、開放辦學年限,使職業學校的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從1995年開始,蘭州市政府每年撥出專款10萬元用於發展職業教育,每年從教育附加費中劃撥20萬元用於職校招生補助,為職業教育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後,國家加快了辦學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步伐,蘭州市貫徹國家教育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激發了民間人士興辦教育的熱情,先後出現了一批民辦中小學、幼兒園和職業技術學校,初步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培養人才的格局。

教育結構是教育體製改革的樞紐。經改革開放的十多年發展,蘭州市按照發展幼兒教育,鞏固加強小學,充實提高初中,適當控製高中,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集中力量辦好骨幹學校,提高辦學效益的規劃精神,到20世紀90年代,初步形成一個結構較為合理的教育體係。1995年,蘭州市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實施“542工程”的計劃,即到20世紀末建成500所標準化小學,建成實驗性、示範性小學、初中、高中及重點職業中學各10所,建成職業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各一所的學校建設目標。從90年代末開始,根據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城市中小學布局。市政府把中小學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尤其是小學的建設和城市新區開發、新建住宅小區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啟用。為適應學齡人口變動需要,對農村初中和小學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擴建了一批初中校舍,基本解決了初中學齡人口高峰帶來的入學難問題。與此同時,職業技術教育得到穩步發展,2000年,全市建成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4所,形成了專業門類較為齊全的職業教育體係。在成人教育方麵,1997年,蘭州市成人教育工作會議製定了《關於加快成人教育發展的若幹意見》,推動成人教育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到1998年,全市建成“燎原計劃”示範鄉35個,鄉鎮農技校83所,年培訓人數達13萬人次,全市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7個縣區通過了國家標準掃盲驗收。同時,職工崗位培訓進一步走向製度化、規範化,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快速發展。1998年,全市有成人高校13所,成人中專32所,對提高全市職工的文化素質提供了有力的幫助。蘭州的普通高等教育結構在90年代逐步走向深化改革,穩步發展的軌道,1995年,省教委提出了《關於推進我省高校聯合辦學和促進高教結構調整的意見》,確立了共建、聯建、合作、合並的方針,整體規劃全省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在專業結構和人才結構方麵,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也逐步進行調整,並初見成效。

改善和加強各級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20世紀90年代,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和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關部署,蘭州各高校采取加強政治理論課教學,將思想教育同嚴格的管理相結合等措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同時,注重改進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強調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首位,是中小學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方針的重要一環。全市廣大中小學教職工,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德育工作的通知》,提高了對德育工作的認識,加強了教書育人的自覺性。各學校建立了以校長為中心,包括黨、政、工、團、隊的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為主體,全體教職工參加的德育工作隊伍,逐步形成了德育教育網絡。在各小學開展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訓練試點的研究,並根據學生特點教學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公德教育。各學校還舉辦革命紀念日活動,開展社會實踐,將思想品德教育寓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例如,蘭州一中開展的社會主義理論100題知識競賽活動,西北師大附中舉辦“黨的基礎知識競賽”、“革命黨人曆史故事演講會”等,利用多種形式開展的教育活動,使師生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各學校還結合思想品德課和普法活動,在中小學生中教學法製教育,采取法製教育報告會、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參觀法製展覽等多種形式,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法製觀念。總之,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中小學校積極廣泛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途徑,健全德育教育網絡,優化育人環境,使德育教育得到切實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