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撥亂反正恢複重建 改革開放步入正軌(2)(3 / 3)

初步調整中小學布局。由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出的“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隊,上小學不出生產隊”口號的影響,許多小學附設了初中班、社社辦高中,普通中學畸形發展,教育內部各類學校比例嚴重失調,教育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嚴重脫節。經過一段調查研究,省政府於1981年7月,依據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確定的“合理控製高中,整頓提高初中,加強充實小學,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調整原則,蘭州市進行了全市中小學教育的調整改革工作。為加快普及初等教育,各級政府著手建設標準化小學。1981後,蘭州市政府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幹問題的決定》,從蘭州實際出發,遵循實事求是、注重質量、講求效益的原則,開展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到1989年,全市實現普及小學教育,城關區、安寧區實現普及初中教育。1990年,蘭州市政府把建設標準化小學列為實施義務教育的奠基工程,從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管理水準和教育質量等方麵提出標準化要求,至年底全市首批建成121所標準化小學,為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打下了物質基礎。

發揮企業優勢,辦好基礎教育。蘭州的企事業學校,是隨著城市工業的興起而逐步得到發展和提高的,它不僅推動著職業技術教育的大發展,而且成為普通教育方麵的重要力量。1980年,蘭州市教育局成立廠礦教育科,各大中型廠礦企業調整充實教育管理機構,加強企事業學校的教學業務管理。1986年,蘭州市政府製定了《關於加強廠礦企事業單位辦學的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辦學的指導思想和任務,各單位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改善辦學條件,健全規章製度,提高師資素質,深化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第一中學、蘭州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等校參照企業管理經驗,加強教育設施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在省內外產生一定影響。經不斷發展,廠礦企事業單位初步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基礎教育體係,成為全市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以上一係列調整、改革、整頓、重建工作,全市已基本形成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格局,蘭州教育事業逐步走上全麵、健康發展的軌道,並取得顯著成就。據統計,到1990年,全市共有小學1352所,在校學生23萬人,普通中學205所,在校學生13萬人,中等專業(含中師)學校49所,在校學生2萬餘人,普通高等學校14所,在校學生近3萬人,成人高校、中等專業學校52所,就讀學生3萬餘人,遍布城鄉的各級各類學校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質,改善了人口的文化結構,大大促進了城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深化改革優先發展 “科教興市”譜寫新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黨中央“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提出,教育事業居於優先發展的地位。“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在上述背景下,我國的教育發展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等作為戰略重點,蘭州教育事業也由此步入深化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發展階段。

在教育管理體製方麵,依據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和省委、省政府製定的《關於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若幹政策的決定》等文件精神,蘭州教育體製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由分步推進到全麵展開。為改變過去在教育管理體製中高度集中的局麵,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製,市、縣(區)除各留一兩所中小學作為試驗學校外,其餘中小學由所在地的縣(區)、鄉(鎮)管理。學校內部管理,實行校長負責製等多種形式,發揮教職員工的能動作用,以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普通高等學校的管理,按照規模和效益並重的原則,逐步實行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多種形式,打破條塊分割、重複辦學、自我封閉、服務麵向單一的局麵。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體製,主要由各有關行業部門管理,教育行政部門隻作宏觀調控和業務指導。從2000年開始,根據中等職業教育在招生分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辦學實際需要,開始逐步將行業所辦學校向地方政府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