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改舊立新探索新製 調整改造徘徊發展(2)(2 / 3)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把德育和有社會主義覺悟放在重要位置,把培養勞動者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點。1957年至1965年的蘭州教育事業,正是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探索前進的。1957年4月,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就教育內容、途徑和方式,完善教育教學製度,提出了一係列規範化措施。據此,蘭州的各級各類教育從以下各方麵入手進行貫徹執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拓寬中小學勞動教育內容,增設農業基礎課;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工作;提倡群眾辦學,發展民辦小學;加強對各類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實行優惠政策,發展少數民族教育;試辦特殊教育,為殘疾兒童創造入學條件;在職工教育中以文化教育為主,並加強政治教育,結合進行生產、衛生教育;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上述措施對完善、深化社會主義教育製度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與全國各地一樣,蘭州教育的良性發展進程隨著1957年開始的反右派鬥爭擴大化而被打亂。1957年6月,針對整風運動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偏激、片麵的言論,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反右派鬥爭正式開始。在教育戰線,高等學校,反右派鬥爭從開始發動就被擴大化了。蘭州教育係統各學校也由“鳴放”辯論轉為揭批右派言行,在鳴放辯論中發表的各種有錯誤、有偏頗,甚至是正常的批評意見,被當作“右派言論”揭發批判,說成是反黨、反社會主義言論,給以打擊和嚴厲處置,造成了一場曆史性錯誤。這使剛剛開始貫徹的“雙百”方針遭到破壞,一些正確的教育主張和學術成就被否定,不少敢於直言的教師、幹部被戴上“右派”帽子,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據蘭州大學等4所高校的統計,在反右派鬥爭中,共有703人被劃為“右派分子”,以蘭州大學為例,在61位正、副教授中,即有18人被劃為“右派”,占總數的29.5%,在學生中被劃為右派的90%以上受到從開除校籍到留校察看等各種處理和處分。後來的實踐證明,1957年劃定的“右派分子”,基本上都屬於錯劃。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陸續得到平反、糾正,而他們在政治上、事業上、生活上所受的損失,已經難以完全彌補,教訓極為深刻。

在遭受反右擴大化的衝擊之後,新中國教育史上又掀起了教育革命和教育“大躍進”運動。1958年,中共甘肅省委圍繞貫徹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在全省逐步開展教育革命運動。此後,隨著加強黨的領導、開展勤工儉學、改革學製、改革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下放教育權限等一係列改革措施的實施,教育革命深入發展,到1958年下半年,形成了第一次群眾運動的高潮;從1959年開展反對“右傾機會主義”、保衛總路線的大辯論之後,又掀起了第二次群眾運動。在上述形勢下,蘭州教育係統在三年期間投入以“大躍進”為方向的改革熱潮之中。在中小學教育方麵,省教育廳為貫徹“中小學麵向農村”的方針,提出“初中出城,小學上山”的口號,要求1962年全省達到“鄉鄉有中學,社社有小學”,使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0%以上,基本普及小學教育。之後省委對教育廳提出的發展指標又作了全麵修訂,改“基本普及小學教育”為“普及小學教育”,時間要求比原計劃提前兩年。隨後,省教育廳、省委先後頒發一係列規定,提出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師範教育的“大躍進”發展目標。其決策的主要失誤,是沒有實事求是地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而在執行過程中,又不適當地采取群眾運動的形式,強調“政治掛帥”,“思想領先”,助長了“寧左勿右”的傾向,使得主張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的人不敢講話,難以抵製,導致了執行過程中的更大失誤。

在反右傾、大躍進的形勢下,高等學校“躍進”的主要表現,是進行“挖潛力”,大辦各種全日製學校、業餘訓練班和業餘大學,或分出部分專業或某個係獨立建校,有的依托科研機構、農場或工廠辦高等院校。同時還要求農業社、廠礦企業都要辦學校,學校也要辦學校。大學辦中學,中學辦技校,小學辦掃盲班,全日製學校辦各種業餘學校。在“大躍進”中,創辦了大量各級各類學校,帶來了學校數量的畸形發展。從全省的情況看,三年期間,高等學校發展到43所,是1957年的8.6倍;建中等學校821所,增長5.5倍;小學新增5304所,增長1.5倍;幼兒園29158所,增長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