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黨化教育”滲入學校 進步師生爭取民主(3)(3 / 3)

馬鄰翼作為回族出身的教育家,還努力促進蘭州的回民教育。1913年,他同甘肅提督馬安良商議,與甘州提督馬麟、甘肅印花局喇世俊、法政專門學校校長蔡大愚,以及蘭州各界回族人士創設“蘭州回教勸學所”,作為辦理回族教育的機關。勸學所附設回民小學5所,其中高等小學堂1所,初等小學堂4所。馬鄰翼還帶頭解囊,捐助白銀50兩,作為勸學所的開辦經費。蘭州回民勸學所後來改名為“甘肅回教教育促進會”,附設清真高等小學(今清華小學)。可見,馬鄰翼為近代蘭州新式回民學校的倡興和發展起了奠基性作用。

蔡大愚(1874—?),回族,四川成都人,清末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法科,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光緒末年回國。回國後先後在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從事教育工作。1912年夏,國民黨北京本部委派蔡大愚為甘肅黨務特派員,籌建甘肅支部,隨同甘肅提學使馬鄰翼來到蘭州。蔡大愚在蘭州除大力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外,還積極投身於教育事業,在蘭州學界產生了很大反響。

1913年,蔡大愚先後被委任為甘肅法政學堂教務主任、校長。由於蔡大愚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他一到法政學堂,就精心策劃,極力剔除學生隻領津貼不住堂、教師隻發講義不授課等積弊,舉凡授課、考試等一律按部令規定辦理。他教導學生嚴守紀律,勤習課業,同時積極籌設法政專門學校,在蘭州西城門內舊舉院建立新校舍。在他的精心策劃、親自督修之下,短短兩個月,新校舍即告竣工。新建學校於民國四年(1915年)經教育部批準立案,定名為“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委任蔡大愚繼續擔任校長。在主持法政專門學校工作期間,蔡大愚傾注全部心血於學校。學校經費不足,即捐出薪俸來彌補,還親自講授國際法、倫理學、經濟學、西洋史等課程。他學識淵博,講述具體生動,得到學生的普遍讚賞。在他主持學校期間,任教的35名教師中,有8人是日本留學生,其餘的27人大多是北京國立法政專門學校和天津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的畢業生。蔡大愚十分注重在學校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鼓勵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知識。在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中,諸如倫理學、政治學、國際法、憲法、刑法總則、民法概論等,都是西方法學體係中的主要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對資產階級民主法製思想的傳播起了促進作用。

蔡大愚還積極參加了馬鄰翼倡導的籌辦蘭州回民學校的工作。1913年,他代理蘭州回民勸學所工作並兼任清真高等小學校長職務。後來,回民勸學所改組為回民教育促進會,馬麟任會長,蔡大愚代行會長的工作,對蘭州新式回民學校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蔡大愚思想進步,富有激情,在蘭州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傳播民主思想。1912年12月,他以國民黨甘肅支部特派員的身份,在臨時參議會上發表新思潮演說,抨擊甘肅腐敗政治,引起保守派反對。臨時參議會谘請甘督趙維熙將蔡驅逐出境,後經馬鄰翼周旋而未予執行。此後,蔡大愚在蘭州繼續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以社會主義灌入學生之腦筋”。

為此,甘肅省署發出告示,禁止蔡大愚發表演說,並禁止蘭州各學校研究社會主義。1917年11月,蔡大愚因參與並策動“臨洮護法運動”而失敗,被迫出走四川。

水梓(1884—1973),字楚琴,甘肅榆中人,清末附生,畢業於甘肅文高等學堂和京師法政學堂,深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潮影響,思想進步。1912年從北京回蘭州後力主共和,籌組甘肅省臨時議會,被推選為臨時省議會議員。自1916年起,水梓主要投身於蘭州的教育事業之中。同年,以教育聯合會名義,考察直、皖、江、浙等省教育,作《考察教育日記》,此後,先後擔任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校長、省教育會會長、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等職務。水梓從事教育領導工作期間,在改革基礎教育,改進高校辦學條件,推動社會教育,厘定各種規章製度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其教育主張和教育實踐主要反映在《甘肅省教育廳工作摘要(弁言)》、《甘肅教育概況及改進計劃》、《甘肅省第二次民眾識字運動講演詞》和《西北實施國民教育之商榷》等文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