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黨化教育”滲入學校 進步師生爭取民主(3)(2 / 3)

國立蘭州大學設立後,原國立甘肅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即並入蘭大。1947年獸醫學院獨立設置後,國立蘭州大學設有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文學院分設中國文學、曆史、英文、俄文、邊疆語文等係,有顧頡剛、水天同、張舜徽、史念海等知名教授任教;理學院分設數學、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地理等係,有段子美、袁翰青、常麟定、董爽秋、王德基等知名教授任教;法學院分設法律、經濟、政治經濟、銀行會計等係,吳文翰、駱秀峰等當時即在此任教;醫學院不分係,有馬馥庭、楊浪明、王文義、楊英福等專家多年從事臨床教學與研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醫學專門人才。

獨立設置國立獸醫學院。獸醫學院的創立,有其特殊的背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從“加強國防”、遏製中共的政治目的出發,對西北“建設”頗為關注。從曆史上看,中國的獸醫業的作用之一是服務於軍事(主要是騎兵)的需要。西北雖有廣大的牧區,但獸醫教育長期備受漠視。1946年,依據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獸醫主任史亨利的建議,經國民政府教育、農林、軍政三部會商,擬定在西北創辦一解放前的蘭州大學部分校舍所造就獸醫人才的高等學府。同年10月,行政院正式通過在蘭州設立國立獸醫學院的決定。最初隻作為特設學院,隸屬於國立蘭州大學以進行過渡,由於中央政府的重視,加之這是一所全國性專門性的學院,遂於次年10月被批準獨立設置。受任主持院務的盛彤笙教授,成為國立獸醫學院的“助產士”。他曾三次來蘭主持學院籌建事宜,在省府的支持下,選定小西湖為新校址,從國內外聘請到一批有誌於西北獸醫教育事業的專家教授,同時在國內外定購的圖書儀器,也於當年秋冬運抵蘭州。

國立獸醫學院不分係。從教學、科研和行政組織上,則分為解剖、生物化學、生理藥理、細菌衛生、病理寄生蟲、診療、畜牧等7科。到1949年,學院在校本科生92人,教師26人,其中教授6人。這所具有特殊性質、適應西北特殊需要的獨立學院,設備雖簡陋,但特色鮮明,當時的各界人士對它的發展前景寄予厚望。

調整充實國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1945年,教育部令國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戰後曾有所發展。到1947年,西北農專共有27個班級,具有相當的規模。該校建於戰時,雖經各方支持,校方努力,但終因曆史條件所限,設備、師資、生產實習等條件均未能達到應有的標準,辦理相當困難。而且隨著國民黨發動內戰,農村經濟瀕於破產,辦學環境惡化,教學受到幹擾,畢業生出路成了問題。校方和教師盡力維持,使教學得以艱難進行。1947年寒假,學校為方便留校同學自修補課,特地開辟教室,照常生火,圖書館也照常開放。而為水利科學生補課的幾位住在城裏的教授,每周都要跑30公裏前來西果園校部上課。其不辭辛勞、誨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學生感動。

總體來看,在戰後的高校複員調整中,經保留、撤並新建、改組充實,使蘭州共有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獸醫學院、西北農業專科學校四所高等院校,設有文、理、法、商、醫、農林、獸醫及高等師範等係科,為此後蘭州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教育名家躬行實踐 盡心竭力澤被金城

民國時期,一些接受西方新思想的教育家先後主持領導甘肅的教育工作,其中不少教育名家在艱苦的環境中投身教育事業,奉獻才智,對蘭州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一時期對蘭州教育影響較大的人物,主要有馬鄰翼、蔡大愚、水梓、鄭通和、李蒸、辛樹幟、趙元貞等。

馬鄰翼(1864—1938),回族,湖南邵陽人。光緒年間中舉在籍,主持經正書院,後被選派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研習師範教育。回國後在湖南及前清學部任職。民國成立後任教育部參事,不久調任甘肅提學使,先後任甘肅教育司司長、教育廳廳長等職。1918年後調任外省。馬鄰翼在甘肅任職期間,積極實施民國新學製,整頓學務,創辦新學校,為蘭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馬鄰翼到任後,注重深入學校,解決具體問題,整頓學務。在視察甘肅法政學堂時,得知官班、客班生領月津貼者無一人在堂,紳班住堂生也隻有四五十人,教員亦無一人在堂,職員也多不在職的情況後,即委任蔡大愚為法政學堂教務主任,旋又委任為校長,責成嚴加整頓,學堂的秩序有了較大改觀。麵對當時學校少、私塾多、師資缺乏的狀況,馬鄰翼在蘭州主持開辦師範養成所,以培養新型教師;開辦教師傳習所,以培訓私塾教師。他還在蘭州開辦模範小學,以期推廣新型師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