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國民教育工作中,蘭州行政當局對增設學校、籌集經費、充實設備、培訓師資等都做了相應規定。從最初三年增設學校、動員兒童和失學民眾入學情況看,進展還是比較快,各項目標雖未能如期全部實現,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還是相當可觀的。有關資料顯示,到1940年下半年準備推行國民教育時,蘭州的完全小學、初級小學均被改名為國民學校,並增設了不少國民學校,學生人數大量增加。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大量兒童和失學民眾有了上學受教育的機會,表明教育管理當局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盡了很大努力。為了有效推進國民教育,緩解經費師資等困難,省府、教育廳及地方教育部門都采取了一些應急措施,諸如增加教育經費支出、培訓師資改善待遇、充實學校設備等等,緩解了一定的困難。同時,地方人士和民眾也熱心支持,對國民教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社會教育方麵。抗戰時期蘭州的社會教育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失學民眾教育。這方麵的教育從1941年並入國民教育統一辦理;二是以民眾教育館為中心的宣傳、文化、體育活動,其中又以推行戰時民眾補習教育為中心工作。
戰時民眾教育以16至35歲的失學民眾為主要施教對象,以“啟發民智,策勵民氣,提高文化水準,增強抗戰力量”為宗旨。1938年,民眾教育在蘭州開始試辦,先後辦了三期,因受日寇空襲等因素的影響,入學民眾流動大,三年間總共隻結業了2300多人。至1941年,民眾教育合於國民教育,由國民學校民教部主辦,實施戰時公民訓練識字教育。規定的課程有國文、常識、算術、唱歌等。入學民眾分為初級班和高級班,盡管規定結業期限一般應達到4-6個月,但實際上大多隻進行兩個月左右的短期訓練,一般隻進行一些識字和淺顯常識教育。
辦理民眾教育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以宣傳“三民主義”為前提,用戰時各種政令為教材,使民眾教育發揮“推動政治的原動力”的作用;二是用行政力量推行施教,發動各界人士共同教育民眾;三是各地實行統一的政策。正是由於行政力量的推動,以及民教館、小學民教部的積極推動,40年代蘭州的民眾教育是比較興盛的,盡管據有關資料記載,多數國民學校的民教部並無多少實際內容的教育活動,受教民眾文化知識究竟提高了多少,很難準確評估,但戰時民眾教育的推行,對於啟發民智,增進文化知識,動員民眾抗戰起過積極作用。
民眾教育館是實施社會教育、民眾教育的中心機構。抗戰時期,蘭州及各縣的民教館訂有教館規程、工作要項和經費標準。為加強對社會教育工作人員的訓練,在蘭州師範學校設有社會教育師範科,培養、訓練社會教育師資,還通過國語教育人員訓練班,培訓民教館長和其他社會教育人員。
抗戰勝利後,各地教育由“戰時教育”進入了以“複員”、調整為主要特征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對蘭州教育影響最大的是國民黨積極準備和發動內戰,軍政當局對教育的控製愈益加強,廣大師生的愛國民主運動日益高漲。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接受”、恢複工作隨即展開,教育事業也麵臨著複員與調整的問題。在蘭州,所謂“複員”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由淪陷區遷來的學校返還原地,以及戰時新建學校的調整;二是戰時遭受破壞的學校的修整恢複,以及救助、安置戰時參軍、失學的青年複學、就業等。
在蘭州,受戰後複員影響的主要是高等學校,其中對西北師範學院的影響最為直接。西北師院是戰時內遷的高等學校之一,西遷後雖經改組,但它直接繼承了北平師範大學的曆史,在改院任教的教師大多來自北平師大或其他地區,學生則來自全國各地。因此,抗戰勝利後返回北平複校,是學院廣大師生的共同願望。但是,1945年9月,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教育善後複員會議確定,戰時內遷的國立專科以上學校,一部分返回收複區,一部分留在後方,以圖通過複員,調整學校布局,部分地改變高等學校集中於沿海、沿江大都市的偏向。這一原則對抗戰後方各省是有利的,但與遷出學校的利益和願望不相符合,在實施中就產生了矛盾和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西北師院複員的問題即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