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蘭州的醫學教育隻有省立甘肅學院的醫學專修科,學生很少,教員缺乏。1942年春,教育部鑒於西北醫學教育的基礎亟待奠定,遂聘請蘭州西北醫院院長張查理、教育部醫教會幹事汪元臣、甘肅學院醫專科主任於光元等三人會同負責,以於光元為主任委員,在蘭州籌建國立西北醫學專科學校,並邀請蘭州醫藥、教育、衛生、科學機關負責人參與辦學。從當年5月開始籌備,曆時5個月,同年10月即告正式成立,院址定在蘭州市郊上西園。原甘肅學院醫學專科即並入該校,於光元、齊清心先後擔任院長。
國立西北醫專的誕生,對於一向缺醫少藥,急需醫藥專門人才的蘭州,無疑是雪中送炭,深得民心。然而,按當時蘭州實際情況,並不具備設立醫學專科學校的條件。辦校之初,除由甘肅學院醫專科並入的五年製學生一班(11人)外,新招六年製學生一班60人。然而醫學教員延聘困難極大,幸賴國立西北醫院及蘭州市衛生機關協助,醫生、教員相互兼任,勉強維持教學。而實驗室、教學醫院則由於缺少經費等因素,始終未能設立。所有教學上必須的試驗和學生實習,幾乎全部仰賴於西北醫院和西北防疫處等醫事機關。圖書不足萬冊,儀器藥品少而不全,再加待遇菲薄,生活困苦,教與學均極艱難。
1944年,教育部令設在陝西南鄭的國立西北醫學院遷來蘭州,將西北醫專並入辦理,其目的在於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以謀提高醫學教育的效能。但由於抗戰勝利,教育“複原”,國立西北醫學院遷蘭未果,而蘭州西北醫專又已成為該學院的分院,反而形成了西北醫專分別在陝西南鄭、甘肅蘭州兩處分立分散的局麵。
在高等教育得到顯著發展的同時,蘭州地區的中等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麵都有了一定發展。中等教育方麵。1938年,教育部頒行《劃分各類中等學校區辦法》,規定各省依照各地交通、人口、經濟、文化發達程度,分別劃定中學、師範、職業三類中等學校區,分期按區設校,以求按計劃均衡發展。隨後,甘肅根據因地製宜的原則組織實施。在省教育當局得力督導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協助下,經過七年的努力,各類中等學校基本上按照預定計劃增設和創立,蘭州的中等學校通過這一計劃得到較快發展,建立了較為齊全的中等教育體係。除原有的省立中學和師範學校在規模、設備等方麵得到加強外,又增設了一批其他各類學校。
1940年,為了吸引女子入學,逐步改善女子教育十分落後的狀況,在力倡女子教育的教育家沈滋蘭女士的奔走呼籲、親手操辦以及省府、教育廳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幫助下,創建了蘭州女子初級中學。同年,由蘭州興文社等團體創立的私立中學——蘭州誌果中學,在蘭州的中等教育中也具有較好影響。
在中等職業教育方麵,經合並、改建、增設等方式,形成了蘭州高級護士助產職業學校、蘭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等一批職業中等學校。據統計,從1939年到1945年間,蘭州農業學校的高級科班增加了8個,初級班增多3個;省立蘭州工業學校高級班增加7個,初級班增多4個。到抗戰結束時,蘭州職業技術學校各科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加,這表明隨著社會的需求,職業學校受到人們關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求學。
國民教育方麵。抗戰期間,蘭州的國民教育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38年至1940年,按省頒《甘肅教育實施方案》,以增設短期小學,逐漸普及一至二年義務教育為主要目標。但新增學校多因校舍簡陋,教學水平低下,很難承擔普及教育的任務。這表明靠增設短期簡易小學來承擔普及義務教育,除了學校數量和入學兒童增加外,從培育合格小學畢業生的目標來看,並無多大實際意義。
第二階段從1940年起,開始實施“國民教育”,並與實施新縣製結合推行,更具“戰時教育”的特點。所謂新縣製下的國民教育,其基本原則是“政教合一”,“管教養衛合一”,兒童教育與成人補習教育合一。在此前提下,國民教育被提到相當重要的地位。
1940年3月,教育部按照推行新縣製的要求,製定了《國民教育實施綱要》,決定將兒童與民眾補習教育合並進行。實施“全民訓練”,以達到掃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的目的,並確立了“五年為限,分三期進行”的普及計劃。按照當時的教育法令,國民教育包括兒童義務教育和失學民眾補習教育兩部分。6至12歲的學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已逾學齡未受義務教育的失學民眾應受補習教育。兩類教育對象都合於國民學校之內進行,所有國民學校都要兼辦兒童教育和成人補習教育。據此,省府教育廳參酌地方需要,擬定頒行了《甘肅省國民教育實施方案》等一係列規章,從當年8月投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