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使人信服的技巧是禮尚往來原則。這是在人們潛意識中最具效果的一種方法,它是社會與文化在人們意識中的一種規範。簡單地說,就是別人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後,我們會想著做出相應的回報。同樣,我們為別人提供幫助後,也期望他們有所回應,這種心理狀態在銷售學上被稱之為“互惠原理”。銷售人員也可以在此時應用這一原理,當你為客戶幫一個忙後,客戶就會覺得也應該為你做一些什麼事。相應的,如果你在客戶對你的要求上主動做出某些讓步後,客戶便會覺得虧欠了你什麼,從而可能幫助你更順利地達成交易。
第二個技巧是承諾擴充與習慣現象。這是指人們對過去已經確定下來的事情,有一種習慣,希望這種狀況可以持續下去,這就是承諾擴充現象。同樣,客戶也希望把既定的承諾延續到其他相關的事情上。那麼,銷售人員就應該這麼做:並不急於在一開始時就要拿到訂單,而是慢慢接近潛在客戶,與他們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再進一步使客戶表達出他的購買意願,從而達成交易。
第三個技巧是建立社會認同。人類最基本的屬性是社會性,人們生活的社會甚至周圍的小群體都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決策。在一個人周圍的群體都在使用某種產品時他也會不自覺地選擇這種產品,換句話說,某種產品的銷量及評價是影響其他人做出購買決定的重要因素。當一個人所處的群體都對某種產品給出好評時,這個人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同而使用該物。所以,要善於利用消費者的評價,給潛在的客戶以信任感。
第四個技巧是喜歡與友情推薦。有研究發現,由既定客戶介紹的潛在客戶而獲得的銷售機會比陌生客戶要高出15倍。這就說明,銷售人員一定要重視在客戶身上發掘資源,充分利用由他們建立起來的情感推薦網絡。
第五個技巧是權威的影響。人們在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總是會偏向相信權威,當銷售人員展示出專業及權威時,可能會加強說服客戶的力量。
第六個技巧是稀缺為貴。當你向客戶說明某種產品正在減少產量甚至變得稀缺時,客戶會怕自己買不到,而傾向於積極與你達成交易。
第七個技巧是對比的方法。這也是在銷售時經常使用的一種心理暗示法。當你向顧客介紹某種產品時,先介紹最貴的,客戶往往會覺得太貴了。這時你再給他展示稍微便宜的產品,通常顧客就會覺得買第二個比較劃算。
以上七種方法就是銷售人員說服客戶和獲得信任的技巧,積極學習掌握並且在實際中應用,就會使你的人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從而提升銷售業績。
四、博弈有術
探索與好奇,似乎是一般人的天性,神秘奧妙的事物往往是大家所熟悉關心的對象。那些不熟悉、不了解、不知道或與眾不同的東西,往往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銷售員可以利用人人皆有的好奇心來引起客戶的注意。
吸引調動顧客的好奇心其實是一場心理博弈戰,因為每個人都有著不安心理、逆反心理、懷疑心理,這些都易促使好奇心的產生。以逆反心理為例,人們對越是不易得到的東西越想擁有,越不讓接觸的東西越想湊近看看,這種心理表現在消費上則是越不讓買的商品越能激起他們的購買欲。很多經銷商便利用顧客的好奇心來做文章,並對消費者進行了詳細分類。因為一般孩子的好奇心比大人的要強,女人的好奇心比男人的要強,年輕人的好奇心比年老的要強。細分消費者後商家便可以更好地製定銷售策略,將商品按銷售對象的不同進行劃分,分出輕重緩急,從而能創造更高的收益。
探索與好奇,似乎是一般人的天性,對於神秘奧妙的事物,往往是大家所熟悉關心的對象。那些不熟悉、不了解、不知道或與眾不同的東西,往往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銷售員可以利用人人皆有的好奇心來引起客戶的注意。比如:“我教你一個更快清潔家居的方法,你有興趣嗎?”一位銷售員對客戶說:“老李,您知道世界上最懶的東西是什麼嗎?”客戶感到迷惑,但也很好奇。這位銷售員繼續說:“就是您藏起來不用的錢。它們本來可以投資股票市場,讓錢生錢。”某地毯銷售員對客戶說:“每天隻花一毛六分錢就可以使您的臥室鋪上地毯。”客戶對此感到驚奇,銷售員接著講道:“您的臥室12平方米,我廠地毯價格每平方米為24.8元,這樣需要297.6元。我廠地毯可使用5年,每年365天,這樣平均每天的花費隻有一角六分錢。”銷售員製造神秘氣氛,引起對方的好奇,然後在解答疑問時,很巧妙地把商品介紹給客戶。
優秀的推銷員要善於向客戶提問,問出客戶的所需,然後循循善誘,引導他購買到適合的產品。善於提問和善於傾聽一樣,目的都是引導客戶說出他的需求。好的問題可以讓顧客說出想法,也可以讓銷售人員洞悉客戶的需求,更好地為顧客服務,賣出自己的產品。
楊小姐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比較愛逛街,進過各種各樣的店鋪。她發覺,店鋪內售貨員的態度對自己的購買興趣產生很大影響。比如,這家店鋪內的櫃台小姐比較愛和顧客聊天,態度很和善,顧客在她那兒買的東西就多,去的次數也多。而另外一家店內,售貨員的態度總是不冷不熱,好像做事也沒有精神,她就不怎麼愛進去買東西。
有一次,楊小姐下班後想去買一提衛生紙,她走進一家日用品店,櫃台小姐一見有客戶進來,連忙微笑著迎上去,詢問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楊小姐說她想買一提紙。售貨員忙說:“紙都在這邊擺著,我領您過去看看。”說著,就領著楊小姐往擺放衛生紙的地方走去。
楊小姐仔細地挑選著她想要的類型,那位售貨員小姐邊看她拿起來的產品,邊給她介紹產品的特點,有沒有特價之類的。楊小姐感覺非常舒心。在快要選完紙的時候,售貨員又問她需不需要洗麵奶、香皂或者洗手液之類的洗漱用品,現在有的產品正在搞促銷活動。楊小姐一聽,想那就去看看吧,反正家裏的也快用完了。於是,就跟著售貨員去了售賣洗漱用品的區域。
在挑選著洗漱用品時,售貨員和楊小姐聊了起來,問道:“看小姐您的皮膚這麼好,平常都使用什麼樣的護膚品呢?”楊小姐聽到櫃台小姐誇自己,心裏挺高興,說:“護膚品用得比較雜,沒有固定的牌子,就是看別人推薦哪種好,就去嚐試一下。另外,我也比較喜歡喝水、吃水果,這樣就能讓皮膚不幹燥。”售貨員又讚歎楊小姐的生活習慣真好。
兩人一邊閑聊一邊選購,楊小姐又把一瓶洗手液、一瓶沐浴露和一塊硫黃皂放進了購物籃裏。售貨員看楊小姐選得差不多了,就說:“現在結賬還需要排隊等一會兒,您要是不想等的話,介不介意我再帶您看一下護膚品呢?我們這裏今天新進了一批在網上賣得非常火的麵膜。”
楊小姐看看結賬等候的人確實很多,想了想說,那就看看吧。就這樣,她又在麵膜櫃台那邊挑選了半個小時,最終選了十張麵膜。選完了麵膜後,楊小姐看到排隊的人已經少了很多。這時,她才心滿意足地結賬離開。
楊小姐說,這次的購物讓她十分難忘,因為她和售貨員的聊天很輕鬆,就像是售貨員知道她想要什麼一樣。雖然最初自己隻是想買一提紙,可是她買東西的總價是那一提紙的好幾倍。盡管多花了錢,可是楊小姐還是認為那家店的氛圍讓她很舒服,表示以後還會再去那邊購物。
這個例子就告訴銷售人員,一定要積極和客戶交流,善於提問,善於引導。有些客戶並不是確定隻買一樣東西,銷售人員善於向客戶提問,挖掘出顧客潛在的需求,最終就能引導客戶購買更多的產品,甚至會讓他們決定以後常來。
所以,好的提問可以是了解顧客真正所需的金鑰匙。銷售人員知道了客戶的需求,再對症下藥,正確引導,就會讓客戶在不知不覺中跟著你走,購買更多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