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抗日烽火 熔鑄士子靈魂(3)(3 / 3)

隨著一些外來回族穆斯林知識分子,如湖南的馬鄰翼、四川的蔡大愚等在蘭州的宣傳倡導,蘭州回族的中國傳統教育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馬鄰翼等創辦了蘭州回教勸學所和所屬清真第一高等學校,即後來的清華小學,有力地推動了蘭州回族的中國傳統教育。抗戰時期,東北、華北大批知識分子來到蘭州從事文化教育活動,較大地影響和改變了蘭州地區回族的思想觀念。蘭州地區出現了更多的回族中小學校。如蘭州市的清華、明德、進德、尚德、崇德小學和知行中學,以及西北中學等,回族學生人數最高達到1200多人。

隨著近代教育製度的建立和發展完善,蘭州士人開始采用創辦公共圖書館等形式,普及文化科學知識,推動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早在明清時期,隨著書院的建立,大量儒家經典、史誌著作的印行,藏書樓應運而生,但藏書樓隻為少數人服務,一般社會士人很難看到,更不麵向社會開放。書院作為古代教育機構,也有藏書,但藏書很有限,五泉書院是蘭州府官立書院,藏書僅80多種。蘭山書院是甘肅最大的一所省立書院,號稱藏書豐富,乾隆時藏書200多種,鹹豐四年(1854年)失火被焚,此後陸續購置,至光緒時也僅101種,因此書院藏書也不向社會開放。清末建立的向西方學習的近代中國教育製度,使書院逐步退出曆史舞台。據《蘭州市誌·文化事業誌》記載:民國五年(1916年),甘肅省教育廳廳長閻士璘會同士紳劉爾炘、張繼祖等將原學務公所及蘭山、求古、五泉三家書院的書籍搜羅到一起,創辦了甘肅公立圖書館,誕生了蘭州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計有各類圖書9913種、78686冊;雜誌9931冊;報刊4種。20世紀30年代,甘肅學院院長鄧春膏廣籌資金,派員到上海購書。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有中、西文書籍16355冊,訂雜誌近百種。抗日戰爭後期,北京大學圖書館係主任劉國鈞教授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創辦了國立蘭州圖書館,計有圖書1萬多冊,雜誌30多種,報刊18種。民國三十五年,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為滿足學校需要,不遺餘力花重金到京、滬等地購書,兩年間,積書15萬冊,為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總的情況來看,民國時期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除國民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外,廣大知識分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西北名流水梓、蘭州大學的創建者辛樹幟、西北師範大學的創建人李蒸、倡導回族新式教育的馬鄰翼、致力於回漢教育的蔡大愚、創辦私立誌果中學的趙元貞、致力於地方文化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劉爾炘等。

水梓,字楚琴,蘭州人,西北名流之一。清光緒十年(1884)生,二十八年(1902年)中秀才。三十年(1904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甘肅文高等學堂,曾為學堂總提調楊增新編譯俄文外交條約等資料。

民國三年(1914年)畢業於京師法政學堂,回甘從事教育工作,曆任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校長、甘肅法政專門學校教授,並代表甘肅省教育界出席全國教育會成立大會,奉派考察直、魯、江、浙等省教育。民國八年(1919年),代表甘肅省參加教育部考察團,赴歐、美各國考察。回國後仍任一中校長,提倡女學,創立省教育會,當選首任會長。自1922年起,先後任甘肅省政府代理秘書長、狄道(今臨洮)縣知事、甘肅省自治籌備處處長、蘭州市政籌備處總辦、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處參事兼全國賑災委員會委員、安徽省政府秘書長、甘肅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甘肅省銀行董事長、省中蘇文化協會會長。1940—1949年間,先後任考試院甘寧青銓敘處處長、隴右公學董事長、甘寧青考試銓敘處處長、蘭州大學特約法學教授等職,被選為“國大”代表。1949年蘭州解放後,曾致函新疆、河西國民黨駐軍將領陶峙嶽、劉任等,敦促和平起義。

水梓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主張“教育救國”,一直關心文教事業,並積極支持、促進。歐美的考察,使其更深刻地感到,國家富強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故在甘肅省工業會成立紀念特刊題詞說:“神禹往矣,考工失傳。貨棄於地,國計維艱。科學技術,借石他山。群起建設,力能回天。”同時提倡學好外國語,為吸收外國的文化科學技術創造基本條件。因此任省立第一中學校長時,特別重視英語教學,還曾引起讀經派的反對。在任教育廳長時,極力提倡“尊師重教”,曾為全省教育界有成就的人士繪製畫像,張貼於省教育會樓廊牆上,以示表彰。水梓創立省教育會,主張教育救國,提倡學好外語並身體力行,對蘭州乃至甘肅全省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促進了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