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擇步山房聯:
進門來有賢有聖有佛有仙,他曾將宗旨說明,分為三教;
這路是可東可西可南可北,你須要主意拿定,走哪一條?
此聯仍以佛理喻哲理,警告世人,要選對道路,不要誤入歧途。
劉爾炘所撰五泉山清虛府左文襄公祠聯:
提江南江北數千裏掃蕩之師,靖隴上烽煙,修明禮樂;
願關內關外億萬戶弦歌之士,學湘中豪傑,旋轉乾坤。
在讚頌左宗棠的同時,呼籲國人要像左宗棠一樣,“旋轉乾坤”。
五泉山三教洞聯:
看眼中滾滾塵寰,曾講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以唐虞傳授為經世大猷,天地無私,隨在容佛國袈裟,真人爐鼎;
歎腳底茫茫孽海,全蔑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歐美文明奪聖門要道,乾坤將毀,何處著梵王宮殿,仙子樓台。
表達了作者對西方文化嚴重衝擊華夏文化所產生的後果的極大關注和憂慮。
五泉山清虛府嶽忠武王殿聯:
若要教天下太平,須體貼王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
這才是人間豪傑,能扶持世道,入則為孝子,出則為忠臣。
針對當時官場上文官愛錢又怕死,武官怕死又愛錢的吏治狀況,借嶽武穆之言予以勸誡,表達了作者對澄清吏治,振興中華的渴求。
除劉爾炘外,還有不少士人寫出了很多名聯。
薛篤弼所撰莊嚴寺國民戲院聯:
因時製宜,開通民知;
旁術博采,發揮國光。
提出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待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碰撞,但要“因地製宜”,既要“旁術博采”,吸收一切有利於中國發展的文化,包括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此來發揚光大中華文化。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思想,代表了蘭州士人文化和士人思想的一種趨向。
牛劍秋的舊省民政廳進思堂聯:
宦遊經四載,壯誌未酬,看農林工商礦甫具萌芽,恐辜負玉塞葡萄,金城楊柳;
勝地重三邊,環奇待辟,願漢滿蒙回藏共殫心力,齊造成文明世界,錦繡河山。
此聯緊扣“進思”這一主旨,指出蘭州的近代工業已“甫具萌芽”,希望各民族團結一致“共殫心力”,創造一個“文明世界,錦繡河山”。
萬眾同心,蘭州將宰喪家犬;
匹夫有責,甘肅不乏救國人。
這是上世紀30年代初,蘭州一位學子針對被北伐革命軍趕下台的吳佩孚在蘭州妄圖東山再起而寫的一幅對聯,充分表達了蘭州人民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立誌革命救國的決心。吳佩孚於1927年被北伐軍趕下大帥的寶座後,先跑到四川投靠軍閥楊森,不遇。1931年,西北軍失敗,甘肅空虛,便又竄到蘭州,與盤踞隴南的馬廷賢和洮岷一帶的魯大昌,以及鄉紳李俊潭等勾結,妄圖恢複北洋舊製。第一次吳李共餐,吳出一上聯“才同南海,金城喜相逢,何以著籌匡一統”。李遂對一下聯“德並東山,玉帥慶再起,不能席卷收八方”。
吳佩孚等人在蘭州的反動活動激起了蘭州人民的極大憤慨,一位中學生用白紙寫了這副對聯,晚間貼在吳公館的大門上。次日,吳佩孚一看形勢不妙,連夜溜之大吉了。
不過,這一時期的大量楹聯仍然是山水名勝、酬和應答、借景論理、即景抒情之作。如劉爾炘的五泉山“若登天然”坊聯:
高處何如低處好;
下來還比上來難。
五泉山太昊宮南“涼處坐”亭聯:
誰教人隻管好高,上,上,上,上;
我替你從容定喘,來,來,來,來。
這些楹聯語言淺顯易懂,所含哲理十分深刻,耐人尋味。慕壽
祺的蕩喧樓聯:
望白塔盤空,樓閣直連霄漢上;
展青天作紙,河山都在畫圖中。
把站在蕩喧樓上眺望白塔山高聳入雲,雄奇秀美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教育方麵,民國時期,蘭州一些有識之士麵對國家積貧積弱,受西方列強欺淩而無能為力的現況,深感人才的不足是國家難以富強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教育上,試圖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培養人才,以達到富國強兵,振興中華的目的。於是,近代意義上的教育事業便在蘭州發展起來。到抗日戰爭時期,蘭州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據《蘭州市誌·教育誌》載:“民國時期,新學發展,近現代教育初具規模。”民國二年,鄧宗、王之佐等籌辦第一所女子師範和女子小學。蔡大愚改辦原政法學堂為公立政法專門學校,近代高等教育開始建立。民國六年,改原停辦的農林學堂為甲種農業學校。新辦甘肅測量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學校內遷,人才西流,蘭州國立高等學校相繼成立。民國二十八年,蘭州先後設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私立學校蓬勃興起。民國二十七年,蘭州首先設立北平私立西北中學分校。此後又先後設立蘭林中學、誌果中學、知行中學和蘭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