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文物珍寶(2)(2 / 3)

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則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隻見它身軀矯健,昂首嘶鳴,逸足奔騰。製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天馬奔跑瞬間“三足騰空、一足超掠”的動作,完美地展現出漢代天馬的風采。這件銅奔馬於1969年9月22日出土於武威雷台漢墓。

它是浩浩蕩蕩的東漢銅車馬隊中的一個,高34.5厘米,身長40厘米,寬10厘米,重7.15公斤。製作者別具匠心地把支撐馬身全部重量的右後足放在一隻飛鳥身上,既表達了飛奔馬“疾風電馳”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麵積,保證了奔馬的穩定。

其實,銅奔馬出土時滿目瘡痍:馬頭上的幾綹鬃毛掉了,頸部1平方厘米大小的孔洞有7個,馬尾殘斷,3個馬蹄中空。已故的文物修複專家趙振茂先生依據秦漢時期騎馬作戰激烈,對戰馬質量要求頗高的曆史記載,憑借高超技藝使其恢複原貌。

悠久的絲綢之路一直是溝通中西方的橋梁和紐帶。在悠揚的駝鈴聲中,在商隊的艱難行進中,難以計數的西方物品傳到中國,而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以及紙張等物品,又被駝隊被帶到了西方。今天,我們審視那些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裏的帶著濃鬱希臘、羅馬色彩的器物,遙想著一個個來自古希臘等西方國家的傳說。1988年秋天,靖遠縣北灘鄉一個小村落裏,人們在整修房屋。忽然,幹活的人群發出了一聲驚叫:“這是什麼?”原來清理地基的人們,挖出了一件金屬器物。於是,一件曾經行走過千年絲綢古道的文物走了出來,它就是今天被稱為國寶級文物的東羅馬銀盤。如今這個銀盤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內。人們仔細觀察後發現這個圓盤的內圈是浮雕花紋,共分三圈排列。內圈的主題花紋以高浮雕的斜倚雄獅和手執權杖的男神為主,中圈外緣飾聯珠紋,中列一圈神頭像,每個神頭像左側各有一動物;外圈飾相互鉤聯的葡萄卷草紋,其間棲有小鳥。人們對銀盤上的雕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後發現,整個銀盤上共有12尊神像,29隻小動物,尤其每個神像邊都有動物,相互之間形成搭配關係。研究表明,銀盤上雕刻的12個神像是希臘神話中奧林匹亞山的12主神。根據銀盤上的特有的書體推斷,這是3世紀中期到4世紀在巴克特裏亞使用的希臘字母,說明當時銀盤就已存在於巴克特裏亞,內容是“價值490”金幣。器物是沒有生命的,傳說則是人們加工想象出來的。那些帶有古代羅馬、希臘神話色彩的金銀器,告訴我們當年的絲綢之路是如何的繁盛,商旅和僧侶們是怎樣的匆忙奔波。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將佛骨舍利藏於涇州大興國寺。690年10月,武則天詔令全國各地興建大雲寺,為了執行這個詔令,涇州的地方官員和僧人們整修了寺院,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上興建涇州大雲寺,並把原塔基下的舍利石函取出,選擇當時最珍貴的珠玉寶石,做成銅、銀、金棺,並以琉璃瓶盛放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於公元694年重新安葬放入地宮,建塔供奉。由此,為後人留下了一筆難以估量的珍寶。它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國瑰寶佛骨舍利金銀棺。唐代舍利寶函金銀棺,由金棺、銀槨、銅函3件組成。

金棺裝飾精巧華麗,棺蓋和棺身通體用金片、珍珠與綠鬆石鑲嵌成盛開的蓮花,周圍的6朵小蓮花由金片組成;銀槨前後兩麵為上圓下方形,兩側前高後低似臥梯,整個槨形與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畫“涅變”中所繪槨形極為相似;銅函為方形,子母口扣合,口沿下配有鎖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