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因水煙而繁盛,因水煙而沒落,可以說是“成於水煙,敗於水煙”。青城濃縮了蘭州水煙栽種加工史。民間傳說,青城水煙始於明初,一戶姓周的大戶人家隨肅王從甘州遷蘭州,選中了青城定居,開始栽種煙葉。史料記載,蘭州水煙興起於明末清初,盛於光緒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它以“絲、香、味”三絕聞名全國,素有“蘭州水煙天下無”之譽。水煙具有避疫、消食、殺蟲、解悶的作用,能提神順氣,消瘴解煩,預防蟲、蛇咬傷,對居住在陰濕山區和瘴氣彌漫、地氣潮濕地區的人,特別是長年下水耕作的農民和下河海捕魚的漁民十分有益,被視為“神藥”。
民間傳說中,蘭州水煙的引入與諸葛亮密切相關。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征討南蠻,深入南方不毛之地,瘴氣不時傷害將士,隱士孟節說“薤葉雲香草”,含一片可除瘴癘。故而蘭州的水煙業都將諸葛亮視為始祖,號稱“雲香事業”。青城人在明末清初引進水煙製作工藝,到康熙年間,青城人的水煙已經形成品牌,一個大型的貨物集散碼頭逐漸形成,運往包頭、廣東、福建等地,行銷全國各地。清朝光緒年間,蘭州水煙達到了極盛,據說有140多家商號。青城成為方圓幾百裏的商貿中心,駝隊、車隊、馬幫,尤其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成為水煙運輸的主力。青城有大的商號作坊70多家,從業人員3000餘人。
水煙品種也由黃煙種,增加到了麻煙、棉煙等多個品種,銷售區域遍及全國各地,最為出名的品種則是“廣東紅”。
人們在做工和配料上研究,逐漸形成了宏字、泰字、興字、昌字等各自不同的品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青城地產水煙中的“甘字、條字、蓉字”等品牌,在西南、東南沿海地區,甚至台灣都非常暢銷。
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大量的洋煙進入中國市場,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紙煙”,同水煙相比,紙煙簡單方便,易於攜帶,水煙業逐漸開始走下坡路。20世紀50年代,鐵路通車了,汽車多了起來,青城這個水旱碼頭就逐漸失去了它昔日的輝煌。
高氏祠堂:清代祠堂的縮影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民風古樸,是甘肅省曆史文化名鎮。這裏雖是鄉村但人們談吐文雅、彬彬有禮、樂善好施、輕財好客。雖商賈雲集而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被封為肅王,他帶領大批護衛、儀仗隊以及其他的部屬,來到了甘肅。青城許多家族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甘肅的,他們在此逐漸形成了以家族為核心的宗族文化,如今保存完好的青城高氏祠堂,給我們展示了青城地區濃厚的宗族文化。
青城高氏來自於山東渤海村,當初兄弟三人隨肅王來到甘肅,先是居住在隴西,後移居蘭州廟灘子。在戰爭中二弟、三弟為國捐軀後封護旗將軍。後來舉家遷之青城城河村。高氏後人在1785年修建的高家祠堂保存至今。
高家祠堂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場所,始建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400平方米。殿堂、廊坊20多間,是一處典型的明清建築。一進大門便是視野開闊的大廳,迎麵就是祭祀祖先的廳堂。過廳中懸掛著鹹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白底黑字上書“進士”二字。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築,造型獨特別致,氣勢宏偉莊嚴,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一副“源宗渤海家聲遠;春滿青城雨露新”的對聯,道出了整個家族的曆史。2003年,該祠堂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城地區的張家祖籍南京,兄弟倆人跟隨肅王來到甘肅,一人留在甘州,一人移居蘭州。有兩副對聯說的就是這段曆史“鳳陽三遷戍條堡,龍溝六世發金城”;“隨洪武保肅王功績永留史冊,懷壯誌戍邊疆聲名久著金城”。
可見,青城保留下來的家族文化和中國傳統的忠孝節義思想一脈相承。
甘肅貢院的興衰
一段被遺忘的曆史,永久地封存在了西關十字臨夏路這條老街上。
許多人曾經到蘭大二院內探訪過一個大院,它的北麵是一個大殿,裏麵住著三四戶人家。兩側是走廊和廂房。院子極空曠,幾株大樹,長勢極旺。如今這裏的一切早已被拆除了。這就是甘肅貢院舊址。甘肅貢院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陝甘總督左宗棠主持修建。至公堂的門上方懸掛著一個大匾,上麵寫著“至公堂”,門兩側懸左宗棠撰書楹聯:“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上聯寫批閱試卷,選拔人才(紫芝、朱草),不使人才埋沒。下聯左宗棠回顧自己的科舉道路的坎坷不平:“一攀丹桂”寫他參加一次鄉試中了舉;“三趁黃槐”,說他會試三次都名落孫山。今天,蘭大二院內至公堂大匾上左宗棠的題款依然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