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九位王被封到沿長城的要塞地區,分別是秦、晉、燕、代、肅、遼、慶、韓、穀等九王。
這些王不僅有非常優厚的俸祿,而且不少人擁有帶兵的權力。尤其北方同蒙古族相鄰的王,擁有相當大的權力。按照明代製度,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在所封的23個王中,秦王、晉王、燕王、楚王、齊王等人均授以兵權。他們或屯兵於腹裏,或駐防邊塞要地,起著“立太子為天下本”、“用宗室以為天子屏藩”的戰略作用。
被封在甘州(今張掖)的肅王朱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係妾妃所生,初封為漢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為肅王,王府起初設在張掖,建文元年(1399年)移至蘭州。1399年肅王遷到蘭州以後,由工部派員,在靠近黃河邊的地方修建了規模龐大的肅王府,同時協助地方政府對蘭州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以今中央廣場為中心,修築了周長6裏200步的內城。
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們的生活,他們在蘭州城內及其周邊地區還修建了大量的生活設施。在南北兩山上修建了不少廟宇、寺觀、花園,金天觀、白衣寺塔、銅接引佛等等都是曆代肅王修建的。1643年,李自成部將賀錦攻破蘭州,起義軍殺入肅王府,王府大亂,王妃、仆從四處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顏氏、趙氏二人觸佛雲樓內肅王詩碑而死。末代肅王朱識在護衛張鼎的背負之下,從水洞中逃出,在靖遠他什堡被賀錦部屬所獲,後被送到西安,李自成下令處死末代肅王。而張鼎因為救主忠心,被釋放回家。也有人說,賀錦攻破蘭州以後,朱識藏到總兵官營內被郡人告發,後被殺於營中。
曆代肅王共計傳了九世十一王。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受封為肅王,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朱識被殺,曆251年。其世係為:莊王朱、康王朱瞻焰、簡王朱祿埤、恭王朱貢、定王朱弼桄、懷王朱紳堵、懿王朱縉、憲王朱紳堯、末代肅王朱識鋐。恭王朱貢長子朱真淤早卒,追封為靖王,定王弼桄嫡長子朱縉炯也是死於其父之前,追封為昭王。
那些身前享受榮華富貴的肅王們,在死後也都按照明政府規定的禮儀製度進行埋葬。
曆代肅王中的絕大部分被葬在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的明肅王墓群,被人們稱之為“十三陵”,類似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其實,按照規製,藩王的墓地隻能稱之為“墓”,不可以稱為“陵”。然而,地方藩王終究不能同王室相比,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的肅王墓,不僅規模形製不能同十三陵相比,而且其文化內涵也遠遠遜於北京十三陵。
史料顯示,榆中縣來紫堡分別埋葬著肅莊王朱、康王朱瞻焰、簡王朱祿埤、恭王朱貢、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縉炯、懷王朱紳堵、懿王朱縉、末代肅王朱識鋐和憲王朱紳堯的妻子薛夫人。其他的兩位肅王墓則不在此地,肅安王墓地在西郊的西圃子灣,肅憲王墓在西南二十裏的周家山外。
肅王之所以選中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作為墓地,主要是因為這裏“風水”比較好。民間傳說,肅王也曾經選榆中新營王府井一帶作為墓地,至今那裏還被人們稱之為背後,此地有個地名叫溫家岔,犯了肅王忌諱,有“豬(朱)瘟”之意。後來選中定遠營水岔溝溫泉山,結果有煤層,怕老百姓開挖壞了風水。隻好再選地方,最後選中了來紫堡鄉黃家莊一帶的平頂峰。
肅王墓群頭枕“王冠”(平頂峰),腳踩“玉帶”(苑川河),背後是連綿不斷的黃土高原,前麵的苑川河非常富庶。尤其在明代這裏生態環境還比較好,大量的水稻種植於苑川河的兩岸,仿佛到了江南水鄉一般,對於來自江南的肅王而言,有些回家的感覺。
按照《明史》記載,分封在各地的王,他們享受的待遇隻比皇帝低一個等級。自然在埋葬時,也陪葬了不少器物,也正是有了陪葬物品,盜墓賊不斷光顧肅王墓。現在,可以初步斷定榆中來紫堡的肅王墓群大部分被盜,那些曾經準備供肅王們在天國享用的大批隨葬品也不翼而飛。
盡管墓被盜了,但用青磚箍起來的墓室卻比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明肅王一號墓,成為研究肅王墓的標本。這座墓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進行平田整地時被挖開的,也是唯一一座被打開的墓。
這座墓規模宏大、結構嚴密,由前殿、中殿、後殿及左右配殿組成。地宮全部用長38厘米,寬18厘米,厚8厘米的青磚砌成,規整堅固。
曆代肅王墓形製都一樣,這不是有沒有財力的問題。王一級的爵位,該修成什麼樣的墓,曆朝曆代都有規定,如果敢違製,就會有滅門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