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戍邊部隊,在長城沿線留下了他們活動的遺跡。永登境內的漢長城沿線,至今還有大量的漢代墓葬遺址,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城關滿城漢墓群、鳳凰山漢墓群、中堡鎮汪家灣漢墓群、將軍山漢墓群等。這些長城沿線的漢墓出土了銅器皿、銅鏡、弩機、五銖錢幣、灰陶器殘片等遺物,給我們展示了漢代軍人的生活場景。
盡管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漢長城的雄魂永存。曆經了兩千年的歲月,漢長城如今隻剩下了殘垣斷壁,但它所象征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弘揚。
令居塞:河西最早的軍事要塞
永登縣城不遠處有個叫羅城灘的村子。這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地方,多少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覺。在大片農田的包圍下,村子裏沒有雞鳴狗叫,安靜得讓人有些感到意外。
可是,人們不會想到這裏曾經有座繁華熱鬧的城——令居塞。這是一個規模大、曆史悠久的城市。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率萬騎,出隴西,驅逐匈奴。令居塞是霍去病進軍河西時,在永登境內修建的一個前進據點,應該是黃河以西地區最早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之所以稱作“令居”,因為這裏曾經是先令(零)羌居住過的地方。
今天的羅城灘村,就是當年的令居塞遺址。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裏還有一個將近1公裏見方的古城。然而,在後來的平田整地中,這座年代久遠的古城,也最終消失在了人們視野中。著名曆史學家譚其驤認為,羅城灘周圍的地形地貌和《史記》中描述的基本一致,而且“羅”一詞的發音同“落”,辭海中落有一種解釋,其意是:下降、下落。在這裏就是掉下來的意思,在永登方言中“羅”含有掉落的意思。也可以這樣說,羅城就是一個城牆掉落了的古城。這實際上告訴人們在遙遠的過去,這裏曾經有一個充滿輝煌的城市。
羅城灘村40歲上下的村民,對古城已經沒有太多的印象了,而從其他地方遷來的村民,就更不知道這裏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了。在此生活了40多年的村民還能記得,那是座長方形的城池,非常完整。在後來平田整地中,此地還曾經出土了一個鍾,可惜未能保存下來,也隨著古城一起消失了。至今村中年紀大一些老人,還自稱住在城牆底下。如今田野裏當年的古城早已不見了,隻有牛兒在散步,或許當年城牆上的垛口,已經變成一棵棵的楊樹,但它們依舊守護著羅城灘人的家園。
隨著河西走廊的逐步安定,令居塞當初的軍事意義也逐漸淡化,後來變成了一個縣城,公元前81年,西漢政府設立了金城郡,所管轄的13個縣中在永登境內的就有令居、允街、枝陽、浩門四縣。
由於歲月久遠,對於令居塞的具體位置人們一直存有爭議。目前對於令居塞的具體地點,大致有三種說法。一些人認為,令居塞在連城水磨溝口,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連與令發音接近,老百姓可能將令居塞讀作令居城,最後省略為令城,再後來演變成連城;也有人認為,令居塞就是今天的縣城;還有一部分專家認為它在鹹水河中遊的永登樹屏上灘村一帶。
有人曾經說過,如果把河西走廊比作斬斷匈奴人右臂的長劍,那麼令居塞就是這柄長劍的劍柄。歲月久遠,當年的一切早已淹沒在滄桑中了,曾經在中國北部草原稱雄的少數民族匈奴人也已消失了。
蘭州的兩道明長城
長城一直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古遺址。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說,長城象征一種精神。許多老蘭州人至今還記得他們小時候所看到的長城。
蘭州境內的明長城大體上可以分為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河南長城和河北舊邊牆。究其原因,有說是明代蘭州長城屬於固原鎮和甘肅鎮管轄的緣故。不管怎樣,這些長城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明政府軍事實力由強到弱的變化。
蘭州的河南長城、河北邊牆,是留在許多老蘭州人心中的記憶。
這條沿著黃河兩岸修築的城防工事,今天,早已經消失在曆史的煙塵之中了。當初它們是怎樣修建的?這條長城是如何翻山越嶺的?至今仍然是許多人探尋目標。
明長城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經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北京等地區到達渤海之濱的山海關,總長達6350公裏,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宏偉的工程。當時人們前後用了兩百年的時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完成這一軍事防禦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