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的秦長城殘跡
“蘭州境內究竟有沒有秦長城?”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如果有,它究竟在什麼地方?如果沒有,證據何在?然而至今還沒有一個最後的定論。
最近幾年,關於秦長城的話題再一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永靖縣有關部門的材料表明,在蘭州和永靖交界處,有一段秦長城遺跡。
1983年甘肅省文物普查的調查報告中說,蘭州和永靖交界處的秦長城位於永靖縣北部,自鹽鍋峽南口開始,沿黃河南岸下至八盤峽口,途經上詮、下詮、上車、下車、扶河、小茨溝等地,殘存長約12公裏,長城基礎寬約4米~5米,最寬的地方達14米,殘高最高處7米。
這一帶還挖出了排水陶管數節。
到過現場的專家說,他們沿著山下的鐵路找到了秦長城的殘跡。
在鐵路和民宅間,有斷斷續續的土牆。這種牆高大結實,同修建房屋的莊牆完全不同,有些地方達三四米高,有些地方已經被人挖去了大半。在小茨溝村東頭,土牆的寬度竟然達到14米,專家初步判斷為秦長城遺跡。
關於秦長城史料中也有不少記載。《史記·匈奴列傳》載:“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因邊山險,塹溪穀,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裏。”漢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複出雲中以西至隴西……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唐代《括地誌》載:秦隴西郡臨洮縣,即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裏,延袤萬餘裏,東入遼水。宋代《太平寰宇記》隴右道蘭州條載:“蘭州,《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並天下,為隴西郡……及秦既並天下,築長城以界之,眾羌不複南渡。”無獨有偶,榆中縣桑園峽一帶的響水子村也有一段秦長城的殘垣斷壁,位於黃河和七峴溝交彙處,這段殘長城長不足3米,高不足2米。距這段殘牆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幾十米高的石頭山包,上麵有一座烽火台樣的夯土建築。當地人說,這是座烽火台殘跡,可能是長城的一座“敵台”,這處遺跡若不是位於石頭山包上,恐怕早就被平成田地了。黃河在這裏被困於峽穀之中,兩岸最狹處隻有10多米,水流聲十分響亮。可見,當初的修建者對這一帶的地形有過深入的了解。
清代編纂的《皋蘭縣誌》中說,蘭州的長城為“秦蒙恬所築,明萬曆年被修”。《金縣誌》詳細記述了長城遺址在金縣(榆中)的分布情況:“長城在黃河南岸。秦時蒙恬所築……在金縣境內者,自西北皋蘭交之桑園城,長十裏。沿河而至什川堡城址,有二裏餘。又東至一條城,或斷或續,有四裏餘。東至平灘堡至靖遠交界城,有二裏餘……”我國最早的長城修築時間為春秋時期。甘肅境內最早的長城為秦昭王所修,稱為戰國秦長城,它西起臨洮,沿洮河東岸北行,又向東南折至渭源境,然後轉向東北,斷斷續續經隴西、通渭、靜寧等縣後入寧夏過葫蘆河、六盤山、入固原縣境,再由固原縣境折向東北,經甘肅省鎮原、華池、環縣,進入陝西。
專家考證,蘭州境內存在的秦長城遺跡是秦始皇時期修築的長城。它是從西麵沿黃河進入西固,然後在黃河北岸順河和山勢向東修築,經榆中縣走出蘭州境內,沿黃河東行,與寧夏的戰國秦長城彙合。
有專家認為,秦長城是“因河為塞”,就是把黃河當作防禦重點,人們隻是沿著黃河的險要地段修築了城鄣作為防禦重點,並不是一堵牆。
從20世紀30年代,著名學者顧頡剛考察蘭州城內及其周邊的長城後,關於蘭州秦長城的有無就爭論不斷。也有些專家認為,秦長城隻能修建在五泉山底下,不可能在今天明長城的位置,因為解放前蘭州城的位置是宋代才移過來的,在秦代這些地方還是黃河河槽。肯定者與否定者各執一詞,至今尚無最後的定論。
漢長城從永登開始
距離永登縣城不遠的汪家灣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如果不是有漢長城,可能沒有多少人會知道這個小地方。
這是一處距離永登縣城最近的漢長城遺跡。出了縣城沿著國道,一直往縣城西北方向走,幾分鍾後,就到了汪家灣,引大工程渡槽橫空而過。漢長城遺址就在公路邊上,一條如同草蛇般的土牆,不是有人指點,根本看不出來,那就是漢長城遺址。
爬上引大工程的渡槽,低頭看,漢長城和明長城就在腳底下。當年縱橫河西的防禦工事,如今隻剩下了一段段的殘垣斷壁。
永登縣有不少的漢長城遺址。在永登大通鎮跌馬溝保留著一段漢長城的壕溝,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壕溝位於跌馬溝內一處極其險要的地方,保存得很完整。那裏地勢險要,山穀相連,公路從兩山相連處蜿蜒而出,許多地方僅能通過一輛汽車。漢長城的壕溝在路邊的山坡上,大約寬三、四米、深三、四米。
考察過的人們發現漢長城壕溝一般選擇在山坡中間,距離地麵有十米左右的位置上。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位置。少數民族的騎兵從山上衝下來,速度最快的時候正好被壕溝阻擋,充分發揮了長城的防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