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墓葬彩陶(4)(1 / 3)

文成公主所走的道路就是“唐蕃古道”,作為西北交通重鎮的蘭州,自古就是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道。民間傳說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聯姻吐蕃就是經過榆中,然後在河口一帶過黃河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吐蕃聯姻時,蘭州已是西北交通重鎮了。唐朝使臣及地方官員多循這條路線入藏,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大理卿劉元鼎以吐蕃會盟使的身份,與吐蕃首領在拉薩會盟,也是沿這條路線入藏的。

《新唐書·吐蕃傳》記載了劉元鼎在蘭州的一段見聞:“元鼎逾成紀、武川、抵河(指黃河)廣武梁,古時城廓未墮,蘭州地皆稻,桃柳李榆岑蔚,戶皆唐人,見使者麾蓋,夾道觀。”據清代學者張國常考證,“廣武梁”在今蘭州河口,即莊浪河入黃河處。稻即粳稻,榆中縣來紫堡一帶種植粳稻曆史悠久,劉元鼎看到的“地皆稻”應是這一帶的。

在漫長的曆史中,順著這條古道,傳過來的是印度的甘蔗製糖技術、蔥等作物,傳過去的是中原的文化。今天人們還懷念文成公主給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帶去了大量的先進文化。

體味這段曆史,就是為了記住曆史,也就意味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絲路驛站沙井驛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這是唐代詩人岑參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這首詩中形象地記述了唐代絲綢古道上驛站的繁忙景象。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座古驛站,如同一個個明珠,點綴著絲綢之路。如果沒有這些驛站,絲綢之路是難以成為連接東西方的要道。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蘭州,保留了大量的古代驛站遺跡。

今天以生產建築材料而著名的蘭州市安寧區沙井驛,就是一個古代大型驛站。由於這個地方係山前礫石帶,地麵下有十餘米厚的砂石層,農民經常挖井取砂鋪田,故而得名沙井驛。沙井驛是一個整修於明代的大型驛站,麵積近一萬平方米,四周的城牆異常堅固,是明代兵部所轄的驛站。

1419年,禿黑魯帖木爾王朝沙哈魯王(禿黑魯帖木爾之子)派遣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使團,從今阿富汗的赫拉特市出發,赴北京朝覲永樂皇帝後,於1422年回國。使團成員之一的畫家蓋耶速丁便將途中的所見所聞整理成《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一書。

書中對中國的驛站進行了詳細記述,通過《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人們能看到明代驛站的大致情況。他們這樣寫道,“(驛館)每晚不獨賜給飯食,而且有役人、床鋪、被褥等供用也。各驛內有馬驢四百五十匹,皆華飾,以備旅客之用。又轎車五六十輛,每輛需十二人荷之,始得行……各驛皆有羊、鵝、雞、米、麵、蜜、酒、醴、蒜、鹽、蔥、菜蔬以供食。”那些使節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信息:古代驛站是一個綜合性機構。從功能上說具有防護道路、提供住宿、盤查行人、查驗貨物等多種功能,一些大型驛站還集中了現代海關、道班、政府招待所、郵電所等多種功能。

從規模上來說,明代驛站的修建和衙署相差不多。有廳堂、儀門、駐節堂、穿堂、後堂、鼓樓、庫房、馬廄房等,沿邊地區驛站往往築有城堡。驛站“鋪陳管支,俱照馬出辦”,一般而言,驛站的差使分為上、中、下三等,馬匹和床褥等都分為三等。驛站的管理分工明確,類似於軍隊,有負責倉庫安全的,也有負責整個驛站安全的。

驛站的重要性往往決定一個驛站的規模,大的驛站有80匹馬,小的驛站隻有5匹馬。明代長城沿線的驛站則由軍方直接管理,僅寧夏沿邊驛道上的軍卒就有1600人。

明代驛站不僅有嚴格的管理製度,而且還有到達期限。隻有奉旨差遣者、親王、使臣,文武百官到任在1500裏以上,職官病故運送遺體及家屬回鄉者等人才可以使用。當時從秦州(天水)到北京共3320裏,要經過55個驛站,限110天到達。

蘭州境內保留下來的驛站名稱比較多。盡管驛站已經退出了曆史,但今天的地名提供了當年的信息。現在保留了驛站名稱的地方,許多成為鄉鎮所在地,有些還仍在發揮驛站提供飲食的作用。

今天保留在永登縣內的驛站就不少,主要分布在通往青海和新疆的道路沿線。苦水驛、紅城驛、武勝驛這些是通往西域的驛站。其中苦水驛是今苦水鎮的苦水街村,紅城驛和武勝驛是紅城鎮及武勝驛鎮政府所在地。永登通往西寧途中則有通遠驛、西大通驛和冰溝驛。永登通遠驛設在今通遠鄉牌樓新站村一帶,至今這個地方還保留著一個比較完整的城堡遺址,永登縣城通往連城的公路就從這個村子邊上通過。

中央政府和少數民族政權爭奪激烈的年代裏,這些驛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懾作用。因為這裏不僅可供數百人住宿和活動,而且還是一個防守的支點,一旦有敵情,關上門就是一個堅固的城堡。而在更多時候,驛站和關隘之間相輔相成,形成了嚴密的防禦體係。

萬裏黃河第一橋

到2009年,中山橋就滿百歲了,但我們並沒有感到它的蒼老,相反卻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沒有老人這個世界將失去溫暖;沒有兒童這個世界將沒有希望。”老人代表著這個城市的過去,兒童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未來。而今天黃河上的小西湖立交橋和中山橋就如同這個城市的兒童和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