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墓葬彩陶(3)(1 / 3)

在靈柩的右前方地上插著長矛,蒙古人把它稱之為蘇律定,共有五支,一支大的,四支小的。傳為成吉思汗生前所用。在伊金霍洛旗大蘇律定深藏不用,四支小蘇律定用作出巡之用。每年由成吉思汗陵的守護者奉持出巡各旗,但北不過黃河,南不出長城。

興隆山的成吉思汗文物陳列館今天已和大佛寺融為一體,既有成吉思汗的金身塑像,也有道教、佛教的塑像。當年,在興隆山守護大汗靈柩的除了國民黨憲兵排外,還有成吉思汗的守陵人達爾扈特,每月初一的月祭,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的春祭,一直雷打不動。

榆中解放前夕,1949年8月13日,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下令將成吉思汗靈柩移往塔爾寺,1954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了迎接成吉思汗靈柩代表團,將大汗靈柩迎回。

橋梁津渡

蘭州: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給人們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從蘭州出發,一天多就能穿越河西走廊,抵達甘肅和新疆交界處的星星峽,再往前就到了古人所說的西域了。而在古代,這條路卻要走上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多。很多時候,有些人沒有抵達目的地,就倒在了半路上。

“大道通西域”是蘭州的地理特點。很早以前蘭州就是內地通往西域及歐洲的交通要道。這條從長安、洛陽出發,經蘭州等地到新疆天山南北乃至更遠地方的路,就被人們稱之為“絲綢之路”。

這條古道沿線風光迷人。夏天是絲綢之路的黃金時節,一路上隻見大河小溪汩汩流淌,黃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大大小小的河流給人們帶來了歡樂。走廊的南北兩麵是逶迤千裏的高山,祁連山頂白雪皚皚,山腳下,一行行的防風林,將農田分割成一塊塊方格,田地裏一派豐收景象,黃燦燦的麥浪,沉甸甸的大西瓜,泛著金色光芒的黃河蜜……河西走廊的富庶,讓每一個人途經此地的行者驚歎不已。

今天人們都把絲綢之路的開通歸功於張騫,其實遠在張騫出使西域前幾千年,東西方之間就已經通過這條道路相互往來了。三四千年前,黃河以西的羌族以及後來的烏孫、月氏、匈奴等民族,在遊牧過程中進一步開辟了早期的絲綢之路,他們也成為蘭州曆史上較早的一批開拓者。

作為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交通要道的蘭州,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尤其是漢武帝開拓西域以後,蘭州一直以交通樞紐而著稱。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難以數計的過客行人、商旅戍卒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是一條讓人充滿幻想的道路。可是誰知道,絲綢之路也是一條無奈之路。最早的絲綢之路是不同民族之間自發形成的,但是漢武帝派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卻是出於擊敗匈奴的無奈之舉。

自古至今,中國在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戰略布局上,中央政府一直采取的策略是保衛長安,割斷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少數民族的聯合。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打開河西走廊。如果要確保河西走廊,就不能放棄西域。這就是隱藏在絲綢之路繁華和熱鬧背後的苦衷,也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

今天人們無法想象在遙遠的歲月裏,那些悠揚駝鈴是如何從中亞、西亞甚至更遠的地中海沿岸走到關中平原的,這條道路究竟是怎樣的一條道路呢?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在他所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關於絲綢之路走向,人們一般認為有三條,它們是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經甘肅和青海、新疆而達中亞、西亞。這條路在甘肅中部地帶,具體路線大致有北、中、南三條,蘭州居於中線。草原絲綢之路是從中原曆代王朝的都城向北越過長城、出塞外,然後穿越蒙古草原至中亞、西亞、及非洲歐洲的道路。海上絲綢之路則是從今天的泉州、福州、廣州出發經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北非、地中海的道路。

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出了長安不久,就進入甘肅境內,路線錯綜複雜,大體可以分為北、中、南三條。有些駝隊選擇了北線,一般沿涇河流域抵達平涼,過六盤山,向西沿祖厲河而下,在靖遠附近渡黃河,再經景泰、大靖至武威,後沿河西走廊西行。這一條路通行於秦漢,可能是最早的驛道,相對方便一些。也有些駝隊選擇了南路,他們經天水、秦安、渭源至臨洮,由臨洮至金城(蘭州)過黃河到河西;或由臨洮西行至臨夏,然後西北行至允吾(讀鉛牙),或者直接去河西,或者走大河家進入青海,過青海湖,或到新疆、或到河西走廊。

蘭州是絲綢之路中線中段上的一個重鎮,絲綢之路中段大體分為三條路線:人們可以走六盤山轉道靜寧、會寧、定西、蘭州、武威一線;也可以走隴阪、通渭、定西、蘭州、武威一線;也可以走隴阪、天水、隴西、臨洮、永靖、武威一線。雖然蘭州不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但是作為黃河上遊四大渡口之一的金城渡所在地,它是絲綢之路中線上無法繞過的地方,無論是進軍西域的大軍,還是東奔西走的商隊,或者西域來的使團,他們必然要選擇靖遠或者蘭州過黃河,所以蘭州完全可以稱之為“絲路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