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墓葬彩陶(3)(2 / 3)

眾多的曆史名人從蘭州出發遠赴異域建功立業。名將趙充國也是多次率軍從金城渡過黃河擊匈奴、退西羌的。唐玄奘也是經這裏去西域的,《大唐西域記》記述的“貞觀三年八月,……有秦州僧孝達……功畢還鄉,遂與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蘭州一宿”。據說唐僧就是在莊嚴寺(今蘭州晚報社院內)住宿了一夜,然後從白塔山下黃河渡口渡河西去。

蘭州境內絲綢古道遺跡眾多,有道路橋梁、關隘渡口,也有計算曆程的墩台,還有為迎來送往而修建的接官亭等。盡管現在絲綢古道大部分路段已被人們改造成了現代公路,甚至是高速公路,但在一些比較偏僻的地方仍保留著古道遺跡,向人們訴說著滄桑往事。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絲綢古道遺跡在西固區河口鄉、阿幹鎮等地方。

阿幹鎮位於蘭州市區南部,東、南與榆中縣蘭山鄉、銀山鄉接壤,西臨魏嶺鄉,北界八裏鎮,為石質山地。地勢南高北低。早在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政府設置阿幹堡。後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阿幹縣,元初仍為阿幹縣,又為司侯司。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廢縣、司並入蘭州。明為蘭州阿幹裏。明洪武年間(1268年至1398年)開采煤炭,隨即製陶、冶鐵、鐵器加工業相繼發展,商貿興起,阿幹鎮為遠近馳名的集鎮。這一切,還與阿幹鎮的地理位置有關係,它地處蘭州通往臨洮的交通要道上。臨洮古稱狄道,最初是隴西郡郡治所在地,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從蘭州出發過阿幹鎮,經摩雲驛,翻越摩天嶺,就到了臨洮的中鋪。河口這個距離市區不遠的地方,在曆史上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渡口群,而且也有保存完整的絲綢古道遺跡。保留在河口鄉黃河北岸的絲綢古道遺跡,距離河口鄉鹹水村不遠。人們爬上黃河邊的一座高山,站在山頂舉目四望,就能看見一條古道蜿蜒而來。它沿著黃河而來,又順著黃河而去。這段絲綢古道蜿蜒崎嶇,寬度不足2米;南邊緊貼黃河,北邊緊挨著赭紅色的山體,大約有10公裏。解放前,這裏非常繁華,黃河蘭州段隻有一座橋,從定西、榆中、臨洮等地過來的人們,大多選擇從此處過黃河,然後通過金城關,沿著大山和黃河之間大道,經過安寧區的沙井驛一路前行,去永登、西寧等地。解放後,人們在黃河上架設了大量的橋梁,黃河北的絲綢古道也因此而廢棄。

金城渡:黃河四大古渡之一

從西固出發,沿著黃河西行,過河口南車站,走不了多久,就是黃河南岸通往八盤峽的公路。順著公路往前,就會在路邊上看到一個古代渡口遺址,這裏就是漢代青石津所在地。

在路邊上有一個形如駱駝的石碑,碑上鐫刻著“漢代青石津遺址”。站在岸邊的公路上,腳下就是一大片白裏泛青的石頭。這一大片青色的石頭無言地證明,這裏就是黃河古渡——青石津。青石津似乎是因這裏的青色石頭而得名。沿著岸邊的一條陡而窄的小路,人們就能走到那片青石頭上。在陽光照射下,石頭蒼涼而並不冰冷,堅硬中透著溫暖,如同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的曆史。大石頭上用來插木樁的石孔仍然完好無損,無知的孩童在黃河邊玩耍,一切似乎與2000多年前一樣。

青石津北岸為八盤山,現在叫張家台;南岸為青石山,故亦稱此峽為青石峽,渡口稱青石津。

金城渡是今天西固區境內的黃河上眾多渡口的總稱,它和芮城風陵渡、河套的君子渡、靖遠的鸇陰口被人們稱為黃河四大古渡。金城古渡不僅僅隻有青石津一個渡口,它涵蓋了從八盤峽到鍾家河一線的各個渡口,組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渡口群,雲遮霧繞的曆史讓人難以區分具體的名稱,隻能籠統地將這一帶的黃河古渡口稱之為金城渡。

古代交通落後,數萬大軍雲集此地渡黃河,必定從許多渡口過河,這樣才能加快行軍速度,這也是西固出現渡口群的主要原因。

自古青石渡就為兵家必爭之地。《漢書》記載,西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曾率萬餘名騎兵,由此過黃河,出擊羌人。《三國誌》中也載,蜀國大將薑維討伐魏國,圍攻狄道(今甘肅臨洮),魏國從河西調來軍隊解圍,也是從這裏過黃河的。許許多多的文臣武將從這裏走過,然而能讓人記住的並不多。曆史長河也和黃河一樣,前浪推後浪。人們知道趙充國是從這條路上走過的,而其他的人大部分已被時間所湮沒了。